Dynasties


中国历史朝代一般不超过300年 ,而且往往在到一个所为鼎盛期后就巡视败落。

唐开元盛世、明万历中兴、清康乾盛世....


周朝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
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葬于毕原。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成王姬诵,“三监之乱”、周公召公、桐叶封弟、司马迁的《史记》中写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周公,姬旦,姬昌四子,姬发弟弟,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都镐京(宗周),雒邑(成周)

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对周王朝巩固政权起到关键作用;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周朝国祚绵长的重要原因。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在平民以上的阶层都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整个国族对于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认同;周公为了防备东方的殷顽民反抗,营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谓的成周。成周的营建,为周王朝提供了缓冲的余地,日后,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得以东迁,到洛邑继续延续国祚。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般被用来作为西周灭亡的原因。但是其中有污蔑周幽王的嫌疑。根据各种历史的记载可以的出,周幽王在和犬戎战争应该就计划好的,和周幽王一起在这场战争中战死的还有郑恒公和太子伯服。那时候鲁国在山东,徐国在湖北,这么远的诸侯都能赶到,但是晋国为首的诸侯却赶不到,这也太不可信了。而周平王因为杀父弑兄,并且诸侯见死不救,秦晋还瓜分了西周的地,这个事实说不来很不好看,就是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所以在历史上极力抹黑周幽王,毕竟历史都是有胜利者所书写的,而胜利者不接受世人的批判。

晋国还和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和睦相处了20多年,但后来他发现周携王阻碍了它的发展后,晋文侯出兵杀死了周携王,与秦国瓜分了周长的领地,并且和秦国瓜分了西周的领地,之后将周平王强行带到东方,秦晋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力发展迅速逐渐强大。周携王的拥护者们便各自为政,形成了后来的中山等国,而且世于晋国为仇。


一、周朝,790年(前1046-前256)
二、商朝,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三、夏朝,470年(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四、汉,405年(公元前202~220)
五、宋朝,319年(960年~1279年)
六、唐朝,289年(618年~907)
七、明朝,276年(1368年~1644年)
八、清朝,267年(1644年~1912年)
九、辽朝,209年(916年~1125年)
十、西夏朝,189年(1038年~1227年)

周朝(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周朝(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汉朝(西汉)前202年-8年
新朝 8年-23年
汉朝(玄汉)23年-25年
汉朝(东汉)25年-220年
三国(220年-280年)
曹魏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孙吴 222年-280年
晋朝(西晋)266年-316年
晋朝(东晋)317年-420年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 420年-479年
南齐 479年-502年
南梁 502年-557年
南陈 557年-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 386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北齐 550年-57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朝 581年-618年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
周朝 690年-70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



“支那”,这个可能来源于梵文(cīna)的词语,本来是中性词语。古代佛教徒称印度为”中国“,中国为”支那“(待考证),在佛教经典著作中都称中国为”支那“。这个称谓也由于佛教传播到日本,而成为民间非正式对中国的称谓。因为中国经历多次改朝换代,国号也多次更改,为了方便对中国这个地方的称呼,就引用了佛教的简单称呼了。甚至清朝末年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与满清“切割”,反而都自称“支那人”,当时其实是蛮中性,甚至蛮革命的用词。但是民国建立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进步知识分子又上书要求民国政府向日本干涉不要使用“支那”、“支那共和国”。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65页:清末章炳麟等在日本发起的反清的政治集会。1902年4月上旬章炳麟、秦力山等决定于26日(即明朝崇祯皇帝自缢身死之日)在东京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

孙中山先生1914年给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伯爵的密函中即自称支那、对支政策、支那革命党02、支那国民、支那人等,共计34次 。

日本中国地区名称来源
将山阳道和山阴道等地方合称为“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太平记》。书中记载足利直冬初时被委任为长门探题。
后来也管治著山阳道的周防、安芸、备后、备中及山阴道的出云、伯者、因幡等国,故后来称足利直冬为“中国探题”。所以最迟在室町幕府之后,就以“中国地方”来统称以上诸国。
在描写日本古代神话与天皇家系的《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将出云国地区称作苇原中国(あしはらのなかつくに),简称中津国、中国是该词的语源之一。





Byp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