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地理

诗词和地理


诗词,属于文学。文学作品里面蕴藏着很多地理知识,特别是古代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地图



亭台楼阁


诗词与亭台楼阁相关的有:杜甫的《滕王亭子》(二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楼包括了鹤雀楼、芙蓉楼、黄鹤楼,即王之涣《登鹤雀楼》、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名山

大庾岭、砚山、鹿门山、阴山、终南山、嵩山、庐山,即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孟浩然《与诸子登砚首》、孟浩然《春晓》、王昌龄《出塞》、王维《终南山》、王维《归嵩山作》、李白《望庐山瀑布》

江河

湘江、汉江、青海湖、桃花潭,即杜审言《渡湘江》、宋之问《渡汉江》、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李白《赠汪伦》

关口

玉门关、萧关,即王之涣《凉州词》、王维《使之塞上》;

地名

辋川、咸阳、西安、扬州,即王维《鹿柴》、王维《渭城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静夜思》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早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栏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其实还附有一首七言诗:《滕王阁》。这首诗概括了序的内容,含蓄凝练。《滕王阁序》成于公元676年,距今约1400年,可谓千古名篇,又被喻为“天下第一骈文”。全文773个字,居然含了40个成语。

“骈”,指两匹马并排,即“马+并”。骈文,也就是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滕王阁序》或《滕王阁诗》除了诗文外,其实还蕴藏着很多历史地理的知识。

1、滕王。“滕王阁”中的滕王,是指李元婴。李元婴的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也就是第22个儿子。626年,李渊禅让,做了太上皇。2年后的628年,也就是李渊62岁那年,李元婴出生。而同年出生的,还有他的侄子,李治,也就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后面的唐高宗。所以,李元婴比他哥哥李世民小约30岁,和侄子李治同岁。李元婴7岁那年(635年),李渊驾崩。11岁,李元婴被哥哥李世民封“滕王”,属地为滕州,即今天山东省枣庄市下属的县级市滕州市。滕州,春秋战国时期腾国地域,还是墨子、鲁班、奚仲、孟尝君、毛遂的故里。据《旧唐书》卷六十四 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滕王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十五年,赐实封八百户,授金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永徽中,元婴颇骄纵逸游,动作失度,高宗与书诫之曰:"王地在宗枝..." 三年,迁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又数犯宪章,削邑户及亲事帐内之半,于滁州安置。后起授寿州刺史,转隆州刺史。弘道元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梁州都督。文明元年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

2、官职。滕王,曾任金州刺史、苏州刺史、洪州都督,寿州刺史、隆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凉州都督、冀州都督。

刺史,又称刺使。“刺”,有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史”为“御史”之意。秦朝每个郡都设置“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文帝后来命令丞相另外派人员“出刺”各地。汉武帝原来是废除各郡监察御史的,不过后来在全国十三州各设置刺史一人。汉成帝又改刺史为“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了。可见,刺史最早是纪检监察官,类似现在的省纪委书记,到了西汉后期逐步变成了军政首长。

唐朝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设置州县两级行政区划。这里还常常听到一个名称——“道”。道,其实不算正式行政区划,而是类似片区名称,类似现在的华东、华南,以“监察”为目的的地理划分。州的最高行政主管就是刺史。而负责监督刺史的官员反而是按照道来划分的,一个监察官员负责一个“道”里面几个州的监督。

唐朝的州会按照人口、重要程度,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对应的刺史级别就有高低之分了,分别对应着三品到正四品。唐朝的州,直属中央,也就是类似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域。那么,刺史级别就对应现在的省长,即省部级干部了。唐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一些“都督”,主管几个州的军事。这些都督,后来就演变成了后来的“节度使”了。特别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下辖几个甚至十几个州,反而成为了正式的行政区划。到了唐宪宗年间,全国有47个节度使。这时候,节度使就类似于地方省长,而其下辖的州,就降级成了类似今天的地市级了。那么刺史,就由“省长”就成了“市长”了。

唐各州刺史下有:别驾、长史。别驾,曾一度改称长史,后又复置。


诗圣杜甫的《滕王亭子》二首

其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其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春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


朱元璋滕王阁上宴请群臣

北宋王安国《题滕王阁》、南宋文天祥也有一首《题滕王阁》。

“豫章故郡”和“北昌故郡”:为了避忌唐朝宗(李豫),滕王阁序的第一句被换为“南昌故郡”。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和苏轼的书法都是用“南昌故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黄金台,相传是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给郭隈而筑。有说位于河北省定兴县,也有说在北京城东南。没有定论,在《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一书中,认为故址在北京。不过遗址在哪不重要,关键是这个幽州台背后的历史和地理关键词:燕国、蓟、燕昭王、召公、子之之乱、乐毅。

燕国,是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召公,姬奭,也就是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弟弟。有一个词:“旦奭” (dàn shì),即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并称。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召公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了诸侯国燕国,青铜器铭文作匽国。召公受封后,让其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继续留在镐京。召公先后辅助了周成王、周康王,为周朝最为强盛的时期——“成康之治”立下汗马功劳。

建造幽州台的是燕昭王。燕昭王,可是燕国有名的君主,姬姓燕氏,名职,燕国蓟成(今北京市)人。燕国经历了灭国的子之之乱,两年后齐宣王(湣王父亲)借平乱之名,派大军灭燕。赵武灵王扶持落难在韩国的公子职(燕昭王)复国登基。燕昭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起用乐毅合纵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盛极一时。不过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落,可谓盛极而衰。燕昭王逝世52年后的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

同样是盛极而衰的故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灭宋国,抗强秦,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不过到了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被杀(一说是倍其相国虐杀)。


在扬州写的《静夜思》

清代王琦的《李太白全集》 卷六 茕斋诗歌三十三首 乐府四 就有《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而明代的版本,才是: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该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的扬州旅舍,即李白(701-762)25岁那年。

扬州菜,也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中国的“四大菜系”,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以精细著名,尤以瓜雕享誉四方。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扬州市市花为琼花。相传琼花为扬州独有,隋炀帝修凿运河,就是为了看琼花。隋炀帝坐龙船到达扬州之前,琼花已经被冰雹摧毁。隋炀帝后来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谓”的说法。一个20岁就督军统一大江南北,其后开通大运河、实行科举制,西征(吐谷浑)北进(三征高句丽),威加四海,甚至被称为“圣人可汗”的一代帝王的杨广,其实是被“黑化”了,被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按照谥法:“逆天虐民曰炀”。杨侗(皇泰主,杨广的孙子)追谥他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后世也都按照唐朝的称谓了。


阳关三叠

渭城位于西安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王维(约701-761),也就是几乎和李白完全同时期的诗人,和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作品《渭城曲》写于安史之乱(755年开始)之前,另题为《送元二使安西》,也称《阳关曲》、《阳关三叠》。诗的正式名字应该是《送元二使安西》,收录于王维弟弟王缙编的《王右丞集》。尚书“左丞”辅佐“尚书令”,“右丞”辅佐“仆射”(pú yè),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隋、唐时至正四品。

王维本身就精通音律。后有乐人用该诗谱曲演唱,成了离筵别席上的送行之歌,因为诗中有地名渭城、阳关,又名为“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还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阳关三叠:叠,有“重复”唱的意思。苏轼论述“三叠歌法”说,他得到古本的《阳关曲》,除了第一句不叠,每句皆再唱。.就是第一句就唱一遍,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多唱一遍(一叠)、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多唱一遍(二叠)、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唱一遍(三叠)。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新疆库车)。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山东”兄弟在山西

王维的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于他17岁独自一人漂泊在长安的时候。这里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王维迁居于蒲州,即今天的山西省运城。蒲州,位于函谷关和华山以东,所以称为“山东”,代指家乡。





Byp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