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
德国
慕尼黑信使報 https://www.merkur.de/
日报 (德国) https://taz.de/
列支敦士登国家报 https://www.vaterland.li/
南德意志报 https://www.sueddeutsche.de/
维也纳日报 https://www.wienerzeitung.at/
观察报 (瑞士) https://www.blick.ch/
每日新闻 https://www.tagesschau.de
学习语言,需要先了解其 国家的历史。由于欧洲国家历史上联系紧密,需要从欧洲整体,包括北非、中东的国家一起来了解。知乎上有一篇文章介绍了欧洲历史的脉络,不过其中提到的欧洲四大名将需要考证(可能来源自Great Captains一书)。
德法意其实原来是一家,也都同属于法兰克王国(Frankish Kingdom)。而这个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趁着西罗马帝国衰落而建立的封建王国。这个王国划分为墨洛温王朝(481-751年,270年)和加洛林王朝(751-853年,102年)两个时期。
加洛林王朝全盛时期就是“查理曼帝国”。墨洛温王朝后期,分裂为三部分,每个部分设置了一个官职——宫相(maire du palais)来实际掌权,国王已经没有实权。宫相之间彼此斗争,687年,国王狄奥德里克三世被迫承认赫斯塔尔的丕平(Pépin)为全国唯一的宫相。他的孙子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为了报答教皇,丕平把罗马附近的拉文纳地区送给教皇(期间是丕平打败并俘虏了发对教皇的伦巴底国王),史称“丕平献土”。丕平能够建立加洛林王朝也是有家族基础的:
他的祖父,丕平二世(Pepin of Herstal)是老丕平(丕平一世吧?)的外孙子。
他的爸爸“铁锤”查理·马特,把墨洛温王朝的“懒王”玩弄于股掌之间,还亲率最早的十字军击败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成为了基督教世界的英雄。
他的哥哥卡洛曼,也是实力派,本来兄弟同心,不过后来不敌弟弟,而遁入修道院。
他的儿子查理曼,公元800年加冕为帝(查理大帝),这个法兰克王国加洛林(据说是“查理”的变音?)王朝的鼎盛时期,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奠定了西欧文明及政治版图的基础,被誉为“西欧之父”、“欧洲之父”,扑克牌中的红桃K。2014年,医学家经过26年研究,宣布1988年在德国亚琛大教堂发现的千年遗骨的主人就是查理曼。
查理按照日耳曼传统,在806年规定死后王国将由他的儿子瓜分。但是他的儿子路易国王,想保留王国统一(这个有待考证?),并制定法令防治帝国分割,并指定儿子洛泰尔为副皇帝。查理太长寿了,活了72岁,统治了46年,死于814年,之前已经有四个儿子离他而去,后来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路易即位,所以他的帝国其实是没有被瓜分的;路易与他的儿子们之间发生武装冲突,他死于840年,统治了约26年。本来路易(虔诚者、路易一世)817年就在国家分给三个儿子(长子洛泰尔一世、次子丕平(阿基坦)、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路易二世)),也就是著名的“路易分土”。但是到了823年,第四个儿子秃头查理出生了,路易想再分一块土地给他,其它三个儿子就不愿意了。833年,三个儿子在教皇格里高利四世的支持下,囚禁了路易和秃头查理。2年后,路易才得以复位。838年,阿基坦的丕平去世,两个年长的儿子才同意秃头查理继承阿基坦王位。但是阿基坦的贵族选择丕平的儿子丕平二世(曾祖父是丕平三世?)继承王位。于是内战再次爆发,840年,路易一世去世.843年,《凡尔登条约》三分法兰克。其中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一世(洛泰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
路易的儿子洛泰尔一世在843年还是和其他两位兄弟签订了《凡尔登条约》三分法兰克。后续还经历了855年的普吕姆分割、870年的《墨尔森条约》和880年的《利贝蒙条约》多次细分。后续的百年,东西法兰克帝国的称谓逐渐消失,只有西部的“法兰西”继续使用法兰克的名字,而东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神圣罗马帝国”。
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西中东法兰克王国。12年后的855年,中法兰克王国的洛泰尔一世去世。870年,东西法兰克王国再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了中法兰克王国,而只留下了一小部分,也就是现代意大利的雏形。东西两个法兰克王国则分别奠定了德意志和法兰西的国家疆域基础。
老丕平(兰登丕平)——外孙 丕平二世(赫斯塔尔丕平)——私生子 查理·马特——儿子 矮子丕平(丕平三世)——查理——虔诚者路易——洛泰尔一世、日耳曼人路易、秃头查理。
查理曼大帝(一世)——孙子 秃头查理(神圣罗马皇帝后称查理二世,877年去世,帝位一直虚悬到了881年) —— 胖子查理 (Karl der Dicke, Charles le Gros,881年继任神圣罗马皇帝,称查理三世)。
神圣罗马皇帝,获得教宗加冕的“罗马皇帝”。首个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后来他的孙子(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中法兰克王国国王洛泰尔一世、秃头查理、即查理曼帝国最后一个国王胖子查理。
法兰克王国的第二个王朝,加洛林王朝。建立的家族惯用翻译为“加洛尔”,拉丁文为Carolus,即查理。
查理·马特,铁锤查理,法语:Charles Martel,英语:Charles "the Hammer",德语:Karl Martell。
查理大帝,Charlemagne/Charles the Great;卡尔大帝是来自德语Karl der Große。
查理曼帝国,Chalemagne Empire。
罗退尔一世,洛泰尔一世,德语:Lothar,法语:Lothaire,意大利语:Lotario
德国人将神圣罗马帝国定义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成立)与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成立的纳粹德国)加以连论。
公元前,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生活着20多个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公元3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大举南下,并在5世纪末,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王统治时期,王国达到鼎盛。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三位王子签订《凡尔登条约》,将王国一分为三。三个帝国的核心区域就是日后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德意志王国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
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在其子奥托大帝(德意志之父)的努力下,国立逐渐强盛。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到了12世纪的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圣”二字。1806年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第二帝国(普鲁士的崛起)
在13世纪,德意志联邦开始走向封建割据,就在今日德国的领地上分割出了几百个小国和政治集团,战争不断。普鲁士就是德意志联邦割据政权的其中一个。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开始统一德意志。也就是俾斯麦的一句名言:“德意志的统一不是空谈,而是要用铁和血”为他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收回北方被丹麦占领的土地;
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德国南部多个邦脱离法国统治;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结束了德意志长达952年的分裂状态,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第三帝国(希特勒上台的纳粹德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建立了纳粹德国。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德语是文学家歌德、海涅的母语,它的严谨造就了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它的魅力同时也成就了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它源于原始日耳曼语,产生于公元前2000-公元前1800年,大体分为东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和西日耳曼语,现代德语是从西日耳曼语发展演变而来的。
西日耳曼语被德国人称为“原德语”,“原德语”因为方言的不同而分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高地德语是南部德意志人说的语言,而低地德语则是北部德意志人说的语言。其中,高地德语被称为标准德语,它是现代德国人统一使用的语言。高地德语一般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古高地德语、中古高地德语和新高地德语。
日耳曼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鲁能”文字。由于古日耳曼人有很多分支,因此其文字也不是统一的。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统一了德语,而19世纪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康拉德·杜登则制定了标准的德语正字法,规范了德语的写法。
德语一共有30个字母,其中前面的26个字母和英语一致,另外还包括3个变音字母,即ä,ö和ü。此外,德语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字母ß。
虽然德语字母和英语字母看起来极为相似,但读音却大不相同,其中元音字母的发音反而与汉语比较相似,对此德国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威廉·洪堡曾经进行过研究。
德语的起源与发展
德语的语音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德语语言学家据此将德语的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日耳曼语时期。这一时期使用的字母和文字最早是发源于希腊文,然后又被罗马人应用,德国人和日耳曼人在罗马人的交往中,又借鉴到自己的语言中。(这句话不太通顺?!摘自《全球化下国家语言推广战略-政策、模式与中国的借鉴》)
第二个阶段是古高地德语时期。古高地德语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公元5世纪,一直持续到1050年,至今仍在德国山区作为方言被使用。5-8世纪,由于日耳曼语发生音变(也称高地德语音变),使德语从共同日耳曼语中分化出来,并逐渐成为独立的语言。随着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圣经》(Bibel)德语译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传播,书面共同语逐渐形成。中世纪初期,德语这个词首先出现,其词根来自于日耳曼语中的人民(thiodisk)一词,意思是这是一种被老百姓使用的语言。当时法兰克人(Franke)的高级阶层一般使用拉丁语(Latein),后来使用法语(Franzoesisch)。德语当时并不是一种统一的语言,它是很多地方方言的总称。中世纪德国境内诸侯割据,加上交通不便,德语方言的发展相差很大,虽然有建立一个共同语言的愿望,但一般它们都只局限于一个地区,而且只在一定的阶层中被利用。例如,北德的低地德语(Nieder-deutsch)在汉萨同盟(Hanse)最兴盛的时候在北海(Nordsee)和波罗的海(Ostsee)沿海地带成为当地经商的语言。
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050-1350年的中高地德语时期。此阶段的德语与古高地德语相比在书写和语法上都有了改变。书写上,采用拉丁字母的歌德体书写;语法上,在代词和名词等具体词类的运用上发生了变化。随着德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德语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宗教改革,路德《圣经》所使用的德语方言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第四个阶段是1350年持续到1650年早期的近代德语时期。近代德语的形成主要是以德国国内各德语字典形成为标志的。各种德语字典的出版,让德语逐渐规范化,并且,对各种德语语法争议也有了定夺判断的依据。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J.C.Adelung)出版了第一部德语字典(das erste grosse Woerterbuch)。1852年起雅科布·格林(Jacob)和威廉·格林(W.Grimm)兄弟开始编辑覆盖面最广泛的德语字典(das umfassendste Deutsche Woerterbuch),这部字典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第五个阶段是19世纪现代德语标准音的形成时期。1880年,康拉德·杜登(K.Duden)出版了他的德语全正体书写字典(das Orthographische Woe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1901年,经过小的更改后这部字典成为了标准德语的唯一规范作品,其中有些规则一直到1998年才得到进一步的修改。1998年的修改主要改进了一些非常不规则的语法,另外简化了一些规则。现代德语主要是在对德语语法的不断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
国际在线(CRI Online)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该网站提供了57种语言的频道,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言的参考材料。
Xi Jinping: Athleten sollten Chancen der Winterolympiade nutzen
英语和德语
英语和德语可以说是姊妹语言。可以说,和英语血缘关系最近的是德语。它们都是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很多单词都大同小异,有些甚至完全一样,例如kindergarten,student。
相比之下,英语比德语简单很多,例如:定冠词只有一个the,而德语的定冠词有阴性die、阳性der和中性das(因为德语名词分阴阳中性,因此对应的定冠词也不一样);英语动词只是第三人称单数有变化,而德语动词每个人称都不相同(所谓动词变位)。不过,德语没有音标,发音有规律,而英语没有太多规律。有人说,总体而言,英语比德语简单很多。德语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德语和英语的字母一样,此外还有4个特殊字母。德语词有重音,句有重读。
德语有独特的发音规则,既有类似英语发音规则的地方,也有类似汉语拼音发音规则的地方。掌握了德语的发音规则就可以顺利读出几乎所有的德语单词.所以我们在德语教材或者德语词典中会发现:在每一个单词后面并没有像英语一样注明音标。
德语有42个音素(也叫发音单位)。其中元音音素19个,辅音音素23个。
德语的词重音一般在第一个音节。句子的音调一般都是在句末下降。
德语的语法复杂,正是这种复杂决定了德语语言的严谨性。
名词有性、数、格的形态变化.德语名词的性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种词性。词性划分的规律性不强,初学德语,需要一个一个死记; 数分单数和复数,复数的构成形式有十多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很容易掌握复数的构成规律; 名词根据其在句子中不同的语法地位有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和第四格四个格。
德语动词有6种时态: 现在时,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第一将来时和第二将来时。动词要根据人称和时态进行变化。
德语的形容词副词和英语一样,也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
德语介词和动词一样,有一定的支配能力.即对其后面的名词和代词格的支配。
百变动词
动词是的德语中最重要的词类,德语界的先贤冯至的弟子之一徐友敬教授曾经说过,学好了动词就掌握了50%的德语。德语动词变化多样,尤其是近200个不规则变化动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些词都是日常交际中的常用动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常用的动词,它的变化越不规则,要学一个记一个。
具体来说,动词的变化主要变现为现在时的人称变化、过去时形式、分词形式、命令式和虚拟式等。动词的变化通常分为两类,即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另外,不规则变化动词还伴随着元音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都有阳性和阴性之分,德语名词也有其语法属性,即阳性、阴性和中性。它与自然性属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又不一致。名词语法性属的判断主要时根据名词的词义和形式来判断;有些名词甚至有两种语法性属,它们的词义有时候相同,有时候不相同。外来语名词的语法性属没有规律可言,而且存在很多例外情况,最好的方法时学习名词时就把它们的语法性属记住。
通过冠词显示名词的性和格式德语名词的基本特征,大多数情况下,德语词组和句子中的名词都必须加上冠词。德语语法规定,阳性、阴性和中性名词分别用冠词der,die和das表示。如下图的例句:“Zurück in die Schule(回学校)” 中的die Schule(学校)式阴性名词,前面要用冠词die。
阳性名词一般为表示男性或者雄性的名词,例如der Vater(父亲)、der Kater(公猫);表示四季、月份和时日的名词,例如der Sommer(夏季)、der Mai(五月)、der Morgen(早晨);表示方位和天气现象的名词,例如der Osten(东方)、der Frost(严寒)、der Ton(陶土)。另外,汽车的名称、大多数的山脉名称和货币名称也是阳性名词,例如der Euro(欧元)、der Volkswagen(大众汽车)、der Himalaja(喜马拉雅山)。
阴性名词通常式表示女性或者雌性的名词,例如die Mutter(母亲)、die Katze(母猫);所有飞机和船舶的名称,例如die Boeing(波音);大部分河流和花草树木及瓜果的名称,例如die Donau(多瑙河)、die Rose(玫瑰)等。
中性名词则是表示幼小生物的名词,例如das Kind(小孩)、das Ferkel(乳猪);很多化学元素和金属名称,例如das Gold(金)等。
德语句子的语序包括正语序、反语序和尾语序。
正语序是指句子主语放在第一位、谓语动词在第二位的语序;
反语序是指句子中的第一位被其他句子成分所占据,谓语动词在第二位而主语在谓语动词后面的语序。
尾语序一般用在从句中,谓语动词谓语句子的末尾。
例:
Marx ist in Trier geboren. (正语序)
马克思 是 在 特里尔 被生出
马克思出生在特里尔。
An dem Morgen, an dem es regnet, ist er gerade zu Hause.
在 那个 早上 在那个 下雨 是 他 恰好 在家
下雨的那个早晨他恰好在家。
Karl geht nach Hause, weil er verletzt ist.
卡尔 走 回家 因为 他 受伤的 是
卡尔回家去,因为他受伤了。
掌握好的德语的语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组我们,尤其德语初学者能够比较顺利地说出标准的的语句子,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划分句子的各个成分,有利于我们对篇章的理解,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
在翻译和写作中,语序特别重要,否则将极大地影响翻译和写作的效果。
1、复合词不断增加。在印欧语系中,德语词汇向来以复合词数量大、包含字母多而著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新的内容,传递新的信息,于是复合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表达的内容也日趋复杂,例如die Wasserkraftanlage(水力发电厂)、die Staubgewinnungsanlage(粉尘净化装置)等.
德国著名作家莱辛、歌德和海涅等都是使用复合词的高手,这些词汇甚至至今还在文献中出现,例如der Waffenstillstand(停战)、der Gesertzabschnitt(法律条文)等。根据网上统计,德语中最长的复合词由70多个字母组成。
2、介词的适用范围在扩大,第二格在消失。这种趋势早就已经开始并且仍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口语当中已经很少出现第二格,甚至第三格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们一般都被介词短语替代。
例:
Ich freue mich des Festes. Ich freue mich auf das Fest. 我盼望着节日的到来。
Wir erinnern uns immer der Vergangenheit. Wir erinnern uns immer an die Vergangenheit.我们依然回忆起过去。
3、主从复合句减少,名词词组增多。这种发展趋势在简短的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因为名词结构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而言比较大,而且句型较为简单,容易被人理解。
Trotz des Regens gehen sie doch spazieren. Obwohl es regent, gehen sie doch spazieren. 尽管天下着雨,他们还是去散步了。
4、现代德语中的英语借词越来越多。尤其是科技方面的词汇更是如此。而且,词义扩大也是德语发展的趋势,例如brennen原意为“燃烧”,但在计算机用语中意义扩展为“拷贝”。
德语中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分别代表什么?怎么应用?
如果你懂英语的话,我的解释会比较好理解:
第一格是做主语或者“表语”,如:Dieses BUCH ist neu.
第二格是做定语,表示所有关系。如:Er ist der Bruder MEINER FRAU. (meiner Frau就是第二格,他是我太太的弟弟。)
第三格是间接宾语,即这个宾语不是某个动作的直接承受者。如:Mein Vater hat MIR einen Computer gekauft. (我爸爸买了台电脑给我。)爸爸买的是电脑而不是我,电脑才是动作“买”的直接承受者,所以“我”用第三格mir。
第四格是直接宾语,即某个动作的直接承受者。如:Ich habe ein Buch gekauft. (我买了一本书。)“买”的东西是“书”,所以Buch是买的承受者,是直接宾语,第四格。
你只要记住这四个基本道理,基本上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不会混淆德语的几个格的使用了。关键在于要记得四个格的形式。
第一格 主格 用WER? WAS?提问
第二个 物主格 用WESSEN?提问
第三个 人的宾语 用WEM?提问
第四格 物的宾语 用WEN?提问
在德语中,格在名词、冠词、否定词、人称代词,形容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中都有涉及,如果全部罗列出来,就是一本语法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