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海洋报 第1800期 第A3版:聚焦
以精准预报守护平安南海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奋进的足迹
■ 本报记者 金昶
浩瀚的南海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有丰美的渔场,还蕴藏着充沛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它是贸易之海,千百年来,海上丝路的商船千帆往返,如今这里更是有着全球最繁忙的航线。然而,它也是灾害频发之海,每年夏秋的台风、风暴潮,以及溢油、危险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威胁着往来船舶和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南海的安全与繁荣,防范灾害与风险,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同的目标,也是中国海洋人的职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国家海洋局通过组建南海预报中心,建设海洋台站、浮标观测体系,与沿海各地协调联动,高密度、高精度地发布海洋预警报信息,为涉海企业和渔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为海洋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中国还与联合国有关组织及南海周边国家携手,加强防灾减灾合作,取得了双赢、多赢的成果。
加强监测预报 服务沿海发展
南海预报中心副主任白毅平先是给记者讲了一个成功搜救落水渔民的真实故事。2014年10月29日早上,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接到广东省搜救中心电话,称一艘海南籍渔船在夜间沉没,船上10名渔民落水,生死未卜,需要提供漂移路径预测。南海预报中心立即启动中国近海海上搜救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利用大气模型计算出事故海区的风场,采用海浪数值模型预报波浪场,通过海流数值模型分析,包含风生流和潮流的三维流场,并加入经纬度、落水时间等因子,结合漂移轨迹计算模块,判定出遇险人员向西漂移,并提供了72小时漂移路径和搜救半径。
7小时后,南海预报中心再次接到电话称,沉船后渔民集体上了救生筏。分析人员知道,救生筏的漂移速度比人在水中更快。当时,失事海域东北风速达8级,浪高超过3米。预报人员经过模型测算,再次给出搜救路径和半径。根据南海预报中心提供的计算结果,当晚18时,在漂流20多个小时后,10名渔民全部获救。
白毅平告诉记者,类似这种事件每年大约有30次,而为搜救部门提供遇险渔民漂流预测的工作只是中心众多预报服务项目中的一项。成立于1977年的南海预报中心,目前提供的预警、预报、预测信息包括4大类、51种,从风暴潮、海浪、海啸等自然灾害到海上溢油、辐射物、危险品泄露等突发事件,从旅游景区、渔业生产的日常信息到海洋气候的评估与分析,涉及的领域可谓丰富而细密。
海洋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此,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必须在发展经济、开发南海的同时,超前规划,建立南海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海洋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建立立体海洋观测网,提高实时数据获取及应急监测能力,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保障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2015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在海南省组织开展了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工作,共调查了该省沿海工业、农业、能源、减灾工程等21类设施,摸清了海洋灾害承灾体底数,为构建南海区风险防控体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同时,今年,减灾中心还在海南省启动了县级尺度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通过建立模型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同等级的风暴潮和海啸灾害的分布进行了预判,计算出相应的淹没范围和重点防范区域,提前编制了应急技术方案和撤离疏散路线,为南海区有效应对海洋灾害提供了决策依据。
据悉,南海区的海洋监测和防灾减灾预报还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提供了保障。2000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与广东省海洋主管部门合作,成立了广东省海洋预报台,至今已发布5475期海区预报、2598期海浪风暴潮警报,共计为渔民发布超过2000万条风暴潮、海浪等海洋预警预报信息。
中国的海洋预报产品不仅服务于中国渔民和沿海地区,同时也使南海周边国家及全世界过往船舶获益。通过广州海岸电台,每日发布的南海海况报告可以覆盖整个南海海域船舶。据统计,每年甚高频无线电话发布达2万多次,单边带无线电话发布达6000多次,窄带印字电报2000多份,中文海上电传500多份。南海海域范围内的所有船只,都可从中撷取有用信息,从而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区域大国和南海相关岛礁海域主权国家的责任与贡献。
加强能力建设 提升预报精度
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为全面、精确做好海洋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在南海区域建成了包括空基、陆基、海基在内的立体监测网,通过卫星、台站、浮标等设备和技术,全方位对南海各类海况开展监测和预报。
南海预报中心目前拥有7套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全球气象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静止气象卫星、极轨卫星等资料数据。同时,该中心还拥有高性能计算资源,计算理论值超过10万亿次。中心还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广州中心合作,开展业务化的气象海洋模式应用、数值实验研究。
海洋预报离不开数值模型的应用,南海海洋预报使用的气候气象模式、物理海洋模式等各类模型近20种。南海预报中心组建了18人的研究队伍,专事于进行测试、检验、试验,开展耦合、同化、集合预报、参数化方案设计等工作。
遍布各处的海洋台站是数据采集的最前沿,数据的种类与精度直接影响到海洋监测预报产品的质量。目前,国家海洋局海口/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设备均已实现自动化、国产化,硬件已更新到第三代,软件已升级到第四代,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
监控、防范海上溢油及危险品扩散同样是中国海洋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通过遥感监测、模型分析等手段,海上油污等污染物扩散面积、扩散轨迹等都能被精准地预报出来。目前,针对南海溢油重点监控区域的卫星遥感监测,常规频率达48小时/次。
2012年3月13日,一艘装载着7000吨浓硫酸和140吨燃油的韩国籍货轮在航经汕尾海域时发生进水事故,船舶倾斜后自沉。为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取证和协调沉船的应急打捞,南海分局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报保障响应,为抢险救灾,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做好海洋监测、预报工作,有关部门进还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南海预报中心目前约有员工80人,其中博士9人(博士后1人)、硕士25人,硕士及以上人员占40%。海口/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陈海南告诉记者,台站监测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在逐年提高。在该站100余名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近30%,其中博士3人、硕士11人。
中国还与南海周边国家积极合作,共同培养海洋人才。如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共同建设了中印尼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为150余名印尼青年海洋学者提供了业务和技术培训机会。通过实施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计划,共资助了27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71名学生在华攻读涉海专业的硕博学位,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诚意和“亲、诚、惠、容”的合作理念。
执着的坚守 无悔的付出
海洋监测预报是一项不能有丝毫松懈的工作,随时要接收数据,发布讯息。遇到紧急情况,更是要随叫随到,加班加点已是常态。出海调查取样,不仅要忍受晕船的痛苦,还要防范污染物、危险品可能造成的伤害。
精准的预报和各类研究离不开全面、翔实的监测数据,这就要靠海洋台站人常年不懈地坚守和认真细致的工作。
海洋台站或是选址在偏僻的村镇,或是坐落于孤岛环礁,生活的艰苦、环境的孤寂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来说,蔚蓝色的南海充满了浪漫,而对于每次要在岛礁上坚守半年以上的预报人员来说,浪漫似乎很遥远。缺水是大部分南海岛礁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补给的淡水用完了,就只能用储存的雨水。早在1989年登上永暑礁从事海洋测报工作的吴国说,那时候条件甚为艰苦,没有水洗澡,只能到海里冲一下,然后再用毛巾擦掉身上的盐分,浑身沙疼沙疼的。
由于缺少新鲜蔬菜,痔疮、溃疡就会反复发作。水质差导致的手癣脚癣,时常困扰着守岛人。然而,更加考验守岛人的还是因环境的孤寂闭塞和远离家人造成的心理问题。预报员罗培史记得,孩子7岁前,他曾两次到永暑礁,每次一待就是半年。那时通讯困难,写一封信往返要几个月。“实在想家时,就一个人蒙着被子哭。”他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海洋人始终执着地坚守在海洋监测预报工作第一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的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实施计划,首次明确了全球200个海洋联合观测站的站址、编号和主权列属国。在列属中国的5个海洋观测站中,就包括南沙群岛的第74号站和西沙群岛的第76号站,与会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对此未表示任何异议,这有力证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南沙主权的认可。从那时起,中国的海洋人就一直坚守在南海岛礁的观测站上。
向联合国相关组织提供完备准确的数据,为南海区域的海洋科研和防灾减灾提供优良服务,需要海洋测报精益求精。相关单位每次都要选派技术骨干到西沙、南沙台站工作,要求测报人员每次必须对成千上万的数据一一校核,确保观测资料合格率达99%以上。
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做好观测工作的前提。南海岛礁高湿、高盐,设备要经常刷漆保养,而且必须在日照强烈的时候进行,以便油漆迅速晒干。上岛的人用不了几天,皮肤就会因暴晒而脱皮。遇到台风的时候,设备很容易损坏,工作人员常常要顶着八九级大风到户外抢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代海洋测报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无悔地坚守在大海深处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