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海洋报 第171期 第A3版:聚焦
惊心动魄战“彩虹”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倾力抗台服务地方防灾减灾纪实
■本报通讯员 罗茜 记者 吴颖
“十一”期间,强台风“彩虹”由东南向西北直插过南中国海,随着快速移动,爆发性加强,巨大的螺旋云带影响了广东、广西、海南三省,重创登陆点湛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十月份登陆我国的最强热带气旋。
从“彩虹”形成之始,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各相关部门合力做好应急观测、预警报服务、防抗台风的准备,密切监视“彩虹”动态,积极主动为地方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为搜救、渔业和沿海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海洋灾害预警报。
准确预报 一线为决策做支撑
9月28日,南海预报中心副主任白毅平作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派出的专家,参加了广东省政府“三防”(防汛、防旱、防风)工作会议。他报告了这样一条信息:10月4日至5日期间,由于北方冷空气和南海热带扰动的共同作用,将会有一个热带气旋影响华南沿海。
29日,根据最新的海洋气象水文数据,这个预测得到了进一步确定,并通过全省“三防”视频会议传达到乡镇,为提前做好防抗台风准备提供了决策依据。
南海分局要求各海洋观测、预报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做好防抗极端天气的准备。沿海的各个海洋站,加强对观测仪器设施设备的巡护、检修和加固,严阵以待。
10月2日晚上,“彩虹”加强为强热带风暴。
3日23时,南海预报中心灯火通明,电脑显示器上,“彩虹”风眼变得浑圆——数据显示其核心区的对流变得紧密又强悍,强度达到了强台风级别。当日值班的南海分局副局长杨炼锋与预报员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黄色、橙色、红色,一张张级别递增的风暴潮预警、海浪预警单从预报中心发出。
南海台风的移动速度一般为15千米/小时,而到了4日,“彩虹”一边持续加强,一边以20千米/小时~25千米/小时的速度向陆地奔袭,南海中北部掀起了近10米的狂涛巨浪。
4日14时10分前后,“彩虹”在它生命力最强盛的时刻,登陆湛江沿海。
4日这天早上8时,白毅平就赶到了广东省防总,现场实时向广东省副省长邓海光报告增水情况,还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向先后在茂名、湛江一线指挥三防工作的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直接报告风暴潮增水、海浪波高和潮位信息,为省政府进行防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白毅平告诉记者,这次“彩虹”虽然来势汹汹,但因没有与天文高潮和次高潮重合,造成的风暴潮增水并不是特别大,漫滩的威胁有限。然而其在海面上掀起的巨浪异常凶悍,海浪对海上和沿岸设施的损毁力度非常强。掌握这个特点,在防抗台风的指挥中,就能做到更有针对性。
加密监测 24小时值守
这是一个没有假期的国庆“黄金周”。
10月2日、3日,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冯瑞军和同事两次到位于港务局码头的海洋气象水文观测场,再次对每一个观测设备进行了检查、维修和加固。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彩虹”可不是什么“善茬儿”,必须打起精神来。
4日,台风登陆前,湛江已笼罩在风雨中。这时,冯瑞军发现,观测场的数据传不上来了!
台风登陆前的气象水文数据尤为珍贵,是作出精确预测预报和进行防灾决策不可或缺的资料。冯瑞军立即带上两个同事,赶往全自动观测场排除故障。街道积水已淹没小腿,水中漂着各种杂物,大风吹得车辆砰砰作响。刚走了一段,前面一辆小汽车被大风掀翻,道旁椰子树接二连三地倒下,砸在行驶的车辆上,冯瑞军只能找地方停车避风。
终于到达观测现场的冯瑞军发现,原来是电信基站被台风摧毁,导致数据传输障碍。他们马上联系移动数据车,恢复了观测数据的传输。
从2日开始,直至5日解除应急状态,湛江站启动了加密观测和24小时值班,冯瑞军和他的同事们在岗位值守,吃泡面,睡长椅,全然顾不上同处台风中的家。
4日,湛江的电力设施被台风损坏了,全城停电,观测员们通过电话,将湛江、海安、雷州三个观测点的观测数据一个个口头报给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南海预报中心,直至7日电力系统恢复。
用生命测读数据
位于雷州半岛东侧的硇洲岛上,驻扎着国家海洋局硇洲海洋环境监测站。10月3日,台风来袭前,硇洲站站长林向威和他的三名同事要在这里值守,直至台风的威胁解除。
4日12时15分,观测场上十米多高、碗口粗的铁质风向杆被拦腰折断。但是一个小时一次的风速、风向数据监测不能中断!
林向威当即决定用便携式手持测风仪继续观测。他和同事孙睿带着手持测风仪来到站部二楼楼顶,狂风刮得人睁不开眼,难以站立,两个人就拉着楼梯间的门把手,爬到了近旁的平台东侧,一人奋力举起测风仪,一人再凑过去读取数据——风速:30米/秒。
然而,珠海中心站的党委书记窦金来听到这个数据却沉吟了。因为气象台报的湛江实时风力已经达15级(风速46.2米~50.9米/秒),孤悬海外的硇洲岛只有30米/秒的风速,准确吗?
林向威想起来,由于风向,以及楼梯间阻挡,测风点的数据确实存在不准确的可能。两个人再次爬上楼顶的平台,匍匐到另一侧,艰难读出一个数据:47米/秒!而观测数据需要每小时一次……风力稍小后,观测员陈玉娟也爬上了楼顶,轮流执行观测任务。
白毅平说:“这次台风这么强,那些远在海岛海岸上的海洋站,设备损坏、数据中断在所难免。一旦发生这些情况,我们预报和实时播报都要受到影响。但在这次长时间的连续汇报和高频率的预报预警中,我们的数据没有发生过中断和异常。这宝贵的连续性,给我们作出更精准的预报预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