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海洋报 第1962期 第A3版:专版
三十年观风测浪 新系统圆梦今朝
——国家海洋局南沙岛礁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建设始末
2017年1月1日,我国南沙岛我国南沙岛礁海洋环境观测系统业务化运行正式启动礁海洋环境观测系统业务化运行正式启动,,该系统涵盖海洋观测、环境监测和海洋预报三大领域。此时,距19871987年我国选定在南沙永暑礁建立海洋观测站整整年我国选定在南沙永暑礁建立海洋观测站整整3030年年。在浩渺的南中国海,一粒种子在方寸之地的岛礁上礁上生根发芽生根发芽,,顽强地生长了30载载。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东风,迅速成长为迅速成长为挺立的栋挺立的栋梁之材梁之材。
■罗茜
三十年守望
时光的指针回拨30年前。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14届大会,通过了《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测站。国家海洋局经过对南沙群岛进行选点勘察和分析论证,最后选定在永暑礁建站。1988年8月南沙海洋观测站落成,承担起南沙海域近20个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任务。
几十年如一日孤悬海上的坚守,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不间断传回祖国大陆的一组组数据,铸成了一座无形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几代海洋人默默无闻的名字,他们一次次挥别家园,驻守天涯,在那里挥洒青春与汗水,有的人甚至是子承父业,代代传承。30年来,南沙海洋观测站为研究太平洋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和地壳变迁、热带海洋水文气象及南海台风、地理环境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和积累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南海是海洋灾害频发多发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走向海洋步伐的加快,南沙海洋观测站位少、观测要素不全、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开展海洋动态监视监测、海岛监视监测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成为对海域进行有效管控的基础。但在广袤的南海,相当多的区域仍是长期观测、监测的空白区。建设深入中远海的前出基地,完善南沙海域海洋观测、监视监测、调查、预警报服务、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和海洋业务化体系成了国家海洋局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描绘梦想蓝图
南海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保障这条通道的畅通和安全,摸清这片海域的“脾气”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之一。2016年,为了满足南海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科研以及海上航行安全等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国家海洋局按照岛礁海洋环境生态承载力要求,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布局海洋观测与预警网络,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体系,在南沙永暑、渚碧、美济三大岛礁开展了海洋观测中心、海洋科研设施等五大项目的建设。
该建设项目集开放式、综合性、集约化于一身,拟在南沙海域构筑陆、海、空立体监控网络体系。这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在南海开展长期观测、监测的基础数据,对研究太平洋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和地壳变迁、热带海洋水文气象及南海台风、地理环境变化、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技术支撑,也是我国履行保障该区域船舶航行安全、海上应急救援等国际承诺的重要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承担着填补我国地震海啸一线监测的重任。海啸是重大海洋灾害之一,威胁我国沿海的海啸发源地就在南海东部的马尼拉海沟,直接诱因是发生在马尼拉海沟附近的海底地震。南沙群岛是地震海啸的极佳观测点,在这里部署地震观测,就是把海啸的预警推到了最前沿,为在发生地震海啸时沿海地区快速做出防御反应争取宝贵时间。
圆梦历程
2016年初,国家海洋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申报了南沙三大岛礁海洋观测中心及科研设施建设。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按照要求组织人员编写申报材料,工作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抢抓时间,历经数个不眠夜,反复论证岛礁生态承载力、开展多项业务的建设要求、未来发展规划等问题,高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和初步的设计方案,并一鼓作气完成了高质量的施工图。
5月30日,工程由“纸上谈兵”直接跃上岛礁——三大礁的项目建设相继开工,距国家海洋局党组提出的“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之际开工”的目标提前了一周多。
为了尽早实现项目建设的功用,国家海洋局党组作出了“项目建成之日,即业务运行之时”的部署。南海分局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现场工作组一心铺在了“抓进度”和“保质量”这两个要点上,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一方面在陆上协调项目推进的各种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派遣驻礁监理人员和施工方一道在高温高湿条件恶劣的岛礁上同吃同住,对现场施工进行管理和监理。
9月下旬,南海分局专门组织项目调研组远赴三大岛礁,实地踏勘项目推进情况,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并形成了分阶段开展相关业务工作的启动及运行的工作思路。与此同时,所属南海预报中心升级了数值预报系统,研发了新一代岛礁预报对外发布系统,为三大岛礁的海洋预报产品制作和发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进入12月,工程项目落成在即,南海分局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展了业务工作必需设备的安装,遵循节约、高效、可行的原则,采取调拨、紧急采购等方式确保设施设备及时到位,再通过执行南海巡航任务的南海分局船舶把设施设备运至三大岛礁安装调试。条件成熟一批,就启动一批业务;条件不成熟,就创造条件。随着主体建筑的落成,部分室内装修甫一完工,实验室随即布置完毕,即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室外建设尚未完工,就搭建简易装置验潮、观测。那些用施工脚手架搭建的固定户外观测装置看上去有些简陋,但完全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置的,确保获取的数据准确。那些80后、90后观测员,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中,抢抓时间开展业务工作,他们身上闪现的是海洋人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
12月23日,据天气分析、海洋观测实况数据和数值预报系统得出的三大岛礁海洋预报试发布,主要包括每日一次的波浪、潮汐、海温、风72小时预报及热带气旋等海洋灾害警报。
12月26日,三大岛礁海洋气象观测、水文观测和常规海洋环境监测试运行,涵盖了逐小时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降水、能见度、潮汐、海温、盐度、浪高、浪向、波周期等观测要素,及每周一次的pH值、溶解氧、水色、透明度等环境监测要素。
2017年1月1日南沙三大岛礁海洋观测、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运行启动,海洋环境预报同期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
“项目建成之日,即业务运行之时”的目标实现了。
新时代的南沙海洋梦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和业务的不断深化、拓展,三大岛礁的海洋观测中心、海洋科研设施完全建成后将主要开展3方面工作:一是海洋观测,开展常规海洋水文气象、地震海啸、地质沉降、海流等实施观测,掌握区域海洋动力环境信息,获取海啸、地震预报预警基础数据,为航行及海上作业安全、海洋环境预报等提供服务,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上应急救援等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海洋环境监测,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珊瑚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业务化监测,加强海洋领域参与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技术支撑能力,开展溢油、危险化学品污染等海洋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视监测。三是海岛生态监视监测,建立珊瑚礁类海岛示范性监视监测点,填补海岛监视监测在南海区域的空白,开展海岛地面沉降和岸滩演变、海岛沉积物、土壤理化性质、海岛开发利用及空间变化等监视监测。
南沙岛礁的海洋观测预报业务发展对于和平开发和利用南海海洋资源、主动承担起南海环境保障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对推动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南沙岛礁海洋环境观测系统业务化的不断推进,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