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中国海洋报 第2054期 第A3版:聚焦

波峰浪谷写青春

——记与“蛟龙”为伴的几位年轻人

  • 崔磊和同伴们为蛟龙号解缆<br>
  • 胡金磊正在通过卫星设备接收气象云图
  • 陈云赛和傅文韬在驾驶“蛟龙号”舱内合影
123

  劈波斩浪,披星戴
  月,“向阳红09”船起航至今已经近3个月了,与科考队员们相伴的是茫茫的大海、炽烈的紫外线和出海的辛劳。正在执行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的任务的85后、90后们,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作业中奋勇拼搏,为蛟龙深潜奉献着智慧和汗水。这群海洋年轻人,以优异的业绩为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增添了青春光彩。
■本报记者 高悦

初露锋芒的主驾驶
  4年前,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陈云赛,经受住了8天封闭选拔、4轮淘汰筛选、119项考核和10几位专家的“轮番轰炸”,顺利地入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光荣地成为我国第二批载人深潜器的一名潜航员学员。
  2014年5月,刚刚走出校门的陈云赛,就登船奔赴印度洋执行大洋科考任务。初次随蛟龙号出海,陈云赛对船上的事儿感到很新奇。下潜前,和同事们一起为蛟龙号安装压载铁,准备作业工具,确认潜器技术状态。等到潜水器回收时,陈云赛又跟着潜航员,检测潜器各项技术指标,之后拿出小本子,记下蛟龙号的行驶轨迹和作业内容。
  “蛟龙号操作难度大、作业危险系数高,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大问题。”在陈云赛看来,潜航员必须对潜水器有系统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现故障时做好定位和排除。
  在我国第一代潜航员傅文韬、唐嘉陵的帮助下,陈云赛驾驶的本领不断提高,按期从潜航员学员转为实习潜航员。对于蛟龙号常见的“病情”,这名29岁的小伙子已经了然于胸。
  如果说第一次随蛟龙号出海是“初探之旅”,更多的是在新鲜中度过,那么这次出海就是“成长之旅”。
  3月11日,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大糦热液区下潜,那天是陈云赛首次作为主驾驶执行下潜任务。下潜之前,他与下潜科学家多次沟通作业方案,查阅资料了解该热液区的海底地形地貌,做了许多案头工作。
  即便如此,复杂的热液区地形还是给陈云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那里的巨型烟囱柱非常多,蛟龙号海底航行时,如同置身石林之中,必须左突右闪,迂回穿梭。”
  “第一次作为主驾驶下潜,不可能没有压力。”陈云赛说,“当时,我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潜水器操作上,再加上傅文涛在身边指点,心里慢慢淡定下来。”
  那次下潜,陈云赛驾驶蛟龙号海底作业近6个小时,最大下潜深度3501米,采集到了烟囱壁、硫化物、岩石、保压热液流体等样品,并取得了相关调查数据,为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陈云赛不仅仅是潜航员,他还是蛟龙号维护保障团队的一员,可谓一岗多能。他曾担任过潜水器准备部门长、水面支持系统部门长等职。陈云赛说这些工作对他很有帮助,可以多积累一些相关经验,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精准观测的预报员
  及时了解天气和气象信息,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保障。在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中,随船预报员胡金磊承担着气象保障任务,为蛟龙号顺利下潜提供气象支撑。
  2012年,从中国气科院毕业后,胡金磊来到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干起了气象预报员。记得第一次随船预报,小胡被折腾得够呛,跟着一艘400多吨的小船在海上颠簸了40多天,归航时食品告罄,幸亏厨师出航前在船头养了一些活鸡、活鸭,最后几天每天宰一只充饥,一趟下来,他瘦了5斤。
  此次出海,胡金磊每天两次接收卫星云图、天气分析图和气象数值预报图,与值班预报员会商后,结合现场海况作出预报产品。晚上6点半,参加现场指挥部会议,与航段总指挥、首席科学家、船长等讨论第二天船舶的航线和蛟龙号作业内容。
  海上天气瞬息万变,就连最有经验的气象专家,也很难作出绝对准确的预报。“蛟龙号下潜与常规海洋调查不同,对气象条件要求更高,需要提供定时、定点、精细化的预报,这对于预报员业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胡金磊说。
  4月29日,按照计划,蛟龙号将进行本航段第4次下潜。不料“向阳红09”船却遭遇了第二航段出发以来最恶劣的海况,海上风力达到五六级,涌浪高达2米左右。这一天,胡金磊特别忙。早上6点钟,他就用海事卫星通讯设备接收气象预报资料,与值班预报员会商,然后向总指挥和船长汇报。
  上午8时许,蛟龙号布放入水。谁知,风云突变,远处一股强风袭来,“向阳红09”船颠簸的越来越厉害,蛟龙号在波峰浪谷间艰难下潜。
  “这是强对流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则3、4个小时,少则半个小时。”胡金磊根据经验判断,这种天气过程是突发性的,不会影响蛟龙号下潜作业和回收。
  果然,几十分钟后,狂风息止,刚才还乌云密布的天空,云开日出。
  下午4时许,当蛟龙号顺利回收至甲板那一刻,胡金磊长舒了一口气。
  入夜,当别人都已经入眠,胡金磊拿出小本子,详细记下早、午、晚观测的气象数据,之后又拿出昨天的预报单,与现场海况加以比对。
  尽管出海很辛苦,但胡金磊却始终乐此不疲。他说:“蛟龙号是世界瞩目的深海高新技术装备,实现了中国人‘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自己的工作能同蛟龙号联在一起,很有价值。”

伤痕累累的蛙人
  中等身材,面孔黝黑,肌肉紧绷的胳膊,结实有力。1989年出生的崔磊往你面前一站,笑容灿烂,一脸阳光。
  在山东青岛长大的崔磊从小一身好水性,2013年来到“向阳红09”船,成为一名蛙人。作为载人深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蛙人是保障蛟龙号顺利下潜必不可少的岗位。蛟龙号的布放和回收,都需要蛙人爬到潜水器上摘下和挂上主吊缆、拖曳缆,确保蛟龙号的安全。这项工作危险性很大。
  曾经有一次,蛟龙号下潜归来,浮出水面,蛙人们驾驶着橡皮艇顶着涌浪冲了上去,崔磊一个箭步跳上潜器顶部,麻利地挂缆。突然,一个大浪打来,蛟龙号猛地一摆,崔磊脚下一滑,胳膊磕到潜器上,一阵生疼。来不及多想,崔磊忍痛爬了起来,挂好缆绳,返回橡皮艇他才发现自己的胳膊已经脱臼了。
  风里来,浪里去,4年多来,崔磊已经记不清受了多少次伤。拉开崔磊的裤腿,腿上青一块、紫一块,满是瘀伤和疤痕。
  “挂缆、摘缆时,受些小伤在所难避。”生性乐观的崔磊对受伤的事看得很淡。“蛟龙号下潜一次连着一次,蛙人的任务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伤口一沾海水就容易发炎,除了消消毒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带伤上阵了。”
  虽然蛙人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但在崔磊看来,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找到了一个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既然干了蛙人就要干好,只要能保障蛟龙号安全下潜、回收,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波峰浪谷写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