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中国海洋报 第2172期 第A3版:聚焦

履职尽责 深耕南海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五年工作亮点综述

  • 科考人员在南海布放海啸浮标<br>
  • 执法人员现场取证<br>
  • 南海珊瑚礁生态<br>
图片执法人员现场取证
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海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稳定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权益维护为重要抓手,针对南海工作任务量大、突发事件较多的特点,主动谋划、沉着应对、履职尽责,在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管理好、建设好、利用好南海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记者 孙安然 通讯员 罗 茜

敢于担当,高效处置海上突发事件
  2012年3月13日,装有7000吨浓硫酸和140吨燃料油的韩国籍化学品船“雅典娜”号在广东汕尾碣石湾东部近岸海域沉没。南海分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出动海监飞机18架次、船舶300余艘次、监测人员约3300人次,共采集样品1.1万余个,监测数据7.7万余组,发布海洋环境专题预报120期。此次延续近半年的应急攻坚,南海分局通过准确的监测预报数据、及时的信息通报为地方政府的应急处置、消除社会公众恐慌心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这并非南海分局首次长时间的应急攻坚。针对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分局开启了延续近两年的放射性污染监测预测。随后,多次组织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积极推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放射性监测能力逐年提升。2015年,南海分局首次以国家核应急救援海洋辐射监测南海分队和广东省核应急委成员单位双重身份,参加了“神盾-2015”国家核应急联合演习和海上放射性应急监测工作。
  备受瞩目的营救西沙遇险渔船渔民行动发生在2013年国庆节前夕。受强台风“蝴蝶”的影响,西沙珊瑚岛海域4艘广东省江门台山籍渔船和1艘香港流动渔船共171人遇险,情况十分紧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即对搜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开展救助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
  南海分局立刻启动应急响应,多次专题会商,针对搜救发展动态,连续制作和滚动发布搜救漂移预测及事发海域海况专题预报。“当时正值国庆假期,相关人员坚守岗位,24小时密切跟踪事件动态,根据最新情况进行漂移路径预测,每半小时更新一次预测结果并实时传至搜救部门。”南海预报中心副主任白毅平说,多名遇险人员的获救位置在漂移路径预测范围内,准确及时的预报有效提高了搜救成功率。同时,南海分局组织船舶、飞机全力参与救援。在与其他搜救队伍的密切配合下,分局搜救力量共救起伤员4人,打捞遇难者4人。此次行动得到广东省政府、海南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积极履职,推进南沙三大岛礁建设
  近年来,南海分局配合国家南海战略,积极推进南沙三大岛礁——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的海洋观测中心、科研设施等建设,牵头完成南沙岛礁科研设施建设运行方案的编制,以美济礁为建设重点,整合资源建设科学调查与观测平台、实验室与试验场、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南沙海洋环境的监测研究和开发保护能力。
  2016年年初,按照国家海洋局专题会议精神,南海分局高效完成了南沙岛礁民事项目的申报。项目开工建设后,积极做好施工建设管理工作。9月中下旬,南海分局局长钱宏林率调研组赴南沙岛礁实地查看进展。通过调研,确定了分阶段启动相关业务,即“成熟一项,开展一项”的工作思路。进入12月,南海分局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展了业务工作必需的设备安装,通过调拨、紧急采购等措施确保设施设备及时到位,并运往三大岛礁安装调试。12月23日,三大岛礁海洋预报开始试发布。12月26日,海洋气象观测、水文观测和常规海洋环境监测开始试运行。2017年1月1日,观测、监测业务化运行正式启动,海洋环境预报同期正式向公众发布。
  为了有效、稳妥推进我国南沙岛礁的建设,南海分局按照国家海洋局党组部署,于2016年4月至6月派出调查作业船队,历时41天,圆满完成了南沙七岛礁生态本底专项调查。“调查队对该区域130个站位的海水、水文气象、珊瑚群落、礁栖生物等9大类68项要素进行了详细调查。”时任分局海域海岛处处长黎广媚介绍说,该任务摸清了南沙三大礁四小礁珊瑚礁生态系统本底资料,掌握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为开展南沙常规生态监测和实时在线监测提供了基础信息。
  目前,南海珊瑚礁生态保护工作已渐成体系。“今年上半年,在三大岛礁布放和运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在线监视监测设备,获取了4批次现场监视监测数据资料,验证了在线监视监测设备的可靠性。”南海分局环保处处长邱弋冰表示,今年4月~5月,分局派出5支队伍赴南沙海域开展同步作业,完成了南沙七岛礁珊瑚礁生态监测等任务,全面评估了潟湖和珊瑚礁环境状况,为国家划定南沙海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和生态环境底线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勇挑重担,不断向深远海挺进
  5年来,南海分局通过积极申报和精心组织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开展海洋调查,不断提升深远海考察能力,在部分项目中承担了领军角色,在南北极项目上也屡屡取得突破,推动科考能力不断提升。
  2014年,南海分局首次独立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地球物理航次任务,历时53天,总航程超过1万海里,为地球物理科考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同年还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海洋声学调查航次,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海洋环境资料,开拓了新的学科发展方向。截至今年6月,南海分局圆满完成了西太平洋海底底质和底栖生物调查,获取了包括5000米以上水深岩石采样等一批高质量的样品,刷新了分局在深远海开展海洋调查的纪录。
  南海分局还作为协作单位连续承担南极周边海域海洋磁力考察、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质考察、南极周边海域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考察等南极考察研究任务,派员参与北极黄河站业务化运行调研考察和第8次北极考察,为我国极地事业做出了新贡献。

夯实基础,优化提升台站布局建设
  “一站多能”“一中心多基地”建设也是南海分局近年来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南海分局在《南海区“十三五”监测机构布局规划》中提出,要围绕南海3小时应急圈建设需求,新建和升级一系列中心站和海洋站,完善海洋站布局。南海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致力于有效整合南海海洋观测监测业务体系,深化“一站多能”建设,推进观测数据传输软件不断开发,强化观测业务运行管理,切实做好海洋站(点)、雷达、浮标、观测系统等的运行维护,实现南海区观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平衡优化,提高海洋站点的综合业务效能。
  目前,南海分局正全力推进国家海洋局离岸观测、监测、调查“一中心多基地”总体规划布局方案。据悉,南海区离岸观测综合保障中心(龙穴岛)建设一阶段的初步设计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今年,南海分局全面推进1个业务化运行综合保障基地、1个中心站、13个海洋站和17个海洋测点的建设,落实推进深圳中心站重点能力站建设,多管齐下、因地制宜推进东莞站、惠州站、来站、陆丰站、饶平站、南澳站以及惠东观测点专项建设以及征地等工作。”钱宏林说。
  据介绍,南海分局33个海洋台站和浮标网络观测业务目前运行良好,观测结果准确、可靠,通信线路畅通,南海海区分钟报文到报率平均为99.37%。“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影响南海区的热带气旋、灾害性海浪、风暴潮等灾害的预测,积极推进精细化预报服务,针对广海湾、海南洋浦等进行定点业务化雷暴监测预报,为渔民及政府相关单位免费发送预警短信,帮助政府和群众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大大降低了经济损失。”南海分局副局长谢健说。

依法治海,有效开展维权和行政执法
  5年来,南海分局坚定不移地持续开展海洋维权执法工作,加强能力建设,优化行动方案,不断强化南海岛礁值守管控,敏感海域监视及南海渔业护卫监管,加强维权法理、政策、技术研究,推进维权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维权装备技术能力。
  2012年4月10日,南海分局海监巡航编队接上级紧急指示,赶赴黄岩岛解救我国渔民。由此,黄岩岛专项维权任务拉开序幕。此次行动成功解救了被菲律宾军方围困的渔民,并将菲方舰船驱离该海域。随后,海监巡航编队克服恶劣海况和台风气候,在黄岩岛海域进行全天候、海空立体的执法,保障我国渔船在黄岩岛海域的正常渔业生产。
  2016年12月初,“中国海警3501”船临危受命,顶着强台风,从避风海域重返黄岩岛救助两名遇险的菲律宾渔民,克服恶劣海况,顺利平安完成了与菲律宾海警的交接,体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国际上赢得良好声誉。
  同时,南海分局采用海陆空相结合的方式,以“海盾”“碧海”和无居民海岛专项执法行动为重点,对海洋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对国管的重大项目采取全程监管,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生态监控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实施巡航监视,采取船舶绕岛观察、抵近监视和人员登岛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海岛执法检查。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南海分局作风严谨,高度重视证据,力争案案办成铁案。2013年12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宣告国家海洋局赢得了关于“海丽高尔夫球场有限公司非法占用海域行政处罚案”旷日持久的诉讼。该案从立案到终审判决历时近4年,办案、执法人员为此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该案最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当年十大环境保护行政案例。
  自2016年始,由南海分局统一领导,中国海监南海总队及所属支队、中国海监海南省总队和三沙市综合执法局确定开展西沙海域海岛保护联合执法。此次行动实现了对西沙群岛重要岛礁的全覆盖,全面掌握了西沙海域的开发和生态保护情况,为有效推进海岛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年来,南海分局的执法装备不断充实更新,一批批船舶、飞机相继入列,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中国海警3306、3307、3401等大中型执法船相继入列执行任务,为海洋执法增添了新的力量。500吨级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船、3000吨级浮标作业船建造和“向阳红05”船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国家海洋局首架中远程特种海上监测飞机“中国海监B-5002”于2017年6月正式入列,有效扩大了海洋航空执法覆盖范围,南海区海洋监管能力再上新台阶。

勇于实践,多领域拓展海洋新技术
  2016年11月,南海分局成功组织开展了长征五号火箭首发助推器残骸落区监测任务,为民方发展海上测控力量提供了有益尝试。“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使用光学、红外光学等技术手段完整记录了运载火箭助推器分离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以及过程中海面和高空的水文气象数据,并首次在落区成功打捞了两个高压气瓶残骸。”航次的首席科学家魏巍表示,那次监测为今年11月更好的开展嫦娥五号发射监测任务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分局火箭残骸监测能力基本成型。
  近年来,南海分局高度重视发展航空遥感、无人机、无人艇等高新技术在海洋综合管理和业务中的应用。谢健表示,目前南海分局初步建成了无人机编队,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岸带监测、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岛礁监测、防灾减灾和海洋执法等工作中,致力于多领域拓展海洋新技术,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携手港澳,助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南海分局承担了《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划定建议方案》的技术调研和编制工作,开展了“澳门管理范围内海域倾倒区选址研究”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岸线勘定”工作,启动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域利用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 2036)”研究,为澳门海域科学管理及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南海分局还承担了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处置的现场监管工作,助力香港经济发展。今年是港珠澳大桥的贯通落成年,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南海分局以环境保护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工程环境管理体系等重要环节,确保了工程行各项环保措施的执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对了大桥建设工程的全程覆盖监测,确保大桥建设对海域环境质量、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可控、可追踪、可消除。
  钱宏林表示,下一步,在国家海洋局确定的“十三五”时期的五大体系和六项工程中,南海分局将认清形势、主动衔接。加强对海洋经济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促进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规划、制度、评价和试点示范体系。认真研判、把握时机,积极落实国家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强化七大海洋业务化体系建设,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以珠三角为重点的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布局以我国近海和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大洋航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为重点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做好海洋预警预报工作,为海洋调查监测保驾护航。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形成新动力、新格局、新成效,奋力开创海洋强国建设新局面。

 
履职尽责 深耕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