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什么都行,就是品味不行?老广说这锅我可不背!
我是焦慧,就是NCC自然课的子悦妈妈。这是NCC的公号,请关注,谢谢!
NCC(Nature Connection in City)呼吁人们了解自己的城市,看见身边的自然,师从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带孩子一起和自然建立联结,收获的将远不止是心灵手巧身强体壮,而是整个人的全面成长,包括我们自己。
在春节关闭的广东省博物馆里,有三个值得一去再去的特展,静静地等待着重现天日:“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展、“粤匠神工”广作家具特展,以及“臻于至美”广珐琅展。
在因疫情闭馆之前,前两者凭着大师画作以及故宫藏品的号召力而观者如云,后者则是留有余暇的观众的加餐,焦慧老师带给我们的NCC博物馆课,就先从这一丰盛的加餐开始说起。
点击
链接,或搜索广东省博物馆官网,看更多展品大图。
广东人什么都行?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宫款花卉纹盘」
这确实不是吹牛。现在流行的国潮品牌套路,咱们老广几百年前就已谙熟于心。
珐琅源自海外,诞生的背景很简单,就是利用矿物采集以及烧制技术,在金属制品上营造瑰丽的图案,以弥补同样作为装饰品的天然宝石在数量上的先天不足。
这些表面有着繁复花纹、色泽艳丽的金属器皿,血统颇为复杂,精致的掐丝珐琅发源于希腊,富有立体效果的錾胎珐琅则来自埃及,轻盈的透明珐琅由意大利人创造,而纯粹的画珐琅则在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诞生。
所有这些先后从陆路、海陆传入中国的珐琅技法,最后陆陆续续都被广州城内的工匠所熟悉所掌握,并融为一体。并且与欧洲人琢磨中国瓷器怎么制造出来琢磨了几百年不同,珐琅的百分百国产攻关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
广东人什么都行?
广东人什么都行?
「取代贵重的宝石,是珐琅被发明创造的初衷,这件展示锤胎珐琅的海棠形花盆虽然保存得并不算好,但是以珐琅彩渲染的外壁与暗淡的内壁形成了鲜明对比。」
「錾胎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碗口边沿的夔龙纹、碗腹“万寿无疆”四字、碗底边缘的仰莲纹运用的是錾刻工艺,腹部的缠枝勾莲花头则以掐丝技术装饰。」
「云龙八宝脸盆,正是乾隆年代的产物,云龙、八宝、缠枝花卉,填满了脸盆的每个角落,这是画珐琅在炫技。」
「掐丝珐琅制造流程。」
“自主珐琅”的关键步骤是从来料加工到原料国产,所有核心步骤缺不了老广。
说起来,“自造珐琅”也算是举国体制的结晶,上面几款珐琅的风格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我大清帝王的口味。自从外国传教士把色彩艳丽的珐琅带入皇宫之后,就迷住了大清帝国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
欧美使节进献的珐琅鼻烟壶等等小玩意成为清朝皇帝随身携带的宝贝,但是此物数量稀少,可遇不可求,远远解不了清宫对珐琅的近渴。于是就像欧洲皇室拼命收集中国瓷器,求而不得然后找来各方炼金术达人研发瓷器制造技术一样,霸气的康熙大帝也定下了“自造珐琅”的路线方针。
“自造珐琅”首先需要人,懂得先进珐琅工艺技术的西方人渺无踪影,
康熙退而求其次,然后发现原来广州城内居然有工匠已经在漫漫的通商岁月中掌握了画珐琅工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于是成为广东珐琅工匠的主战场。
“自造珐琅”其次需要物料——珐琅材料“国产化”,这个难关由四阿哥雍正皇帝领头攻克。
除了广东珐琅工匠群策群力,一名来自法国的耶稣会士——陈忠信起到了核心作用(他的中文名是不是很红很专?)
。
以传教士的身份不能在中国停留的陈忠信,只能凭借他擅长的珐琅制造待在国内。在他的帮助下,中国开启了珐琅材料自产时代。
很快,珐琅画料颜色种类就不断增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本土的瓷器之上,故宫珍宝瓷之一的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雍正也顺势成为多种融合珐琅彩新瓷器品种的“首席研发专家”。
画料自产后,珐琅生产在中国就没有任何瓶颈了。有意思的是,中国的瓷器核心技术,据说也是外国传教士在景德镇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偷偷写信传回欧洲的。
「珐琅彩釉的原料之一,珐琅彩釉主要由石英、长石、硼砂、金属氧化物、氟化物等构成。」
「雍正御制,以珐琅颜料直接在瓷器的白釉上作画,这一技术突破也是在雍正时期完成。」
「霁蓝,是中国新创的珐琅色,上图为同样以霁蓝底色搭配描金图案的珐琅碟与与瓷器杯,风格华丽庄重。」
「热热闹闹的色彩背后,是多次上色、多次烧制、多次打磨,每一次烧制,珐琅釉料的颜色都会发生变化,像是我这种忘性大,顾前不顾后的,只能膜拜。」
最后,珐琅从欧洲进口到返销欧洲,还是老广们的功劳
。“全自主珐琅”诞生后,一方面,粤海关承办了向宫廷进贡的广珐琅,使得广珐琅一直保持了最尖端的研制与制造技艺;另一方面,精明的广商也很快开发了广珐琅的国内市场,并实现了进口转出口的逆袭,广珐琅成为不折不扣的“国潮代表”,广州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现场展示与现场绘制,清代广州珐琅商铺的典型场景。」
「供出口的西厢记画珐琅碟,张生初会崔莺莺,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想象。」
不过,等等,看了这么多,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啊。就是,那个那个,广东人啥都行,学习、自造、创新,御用、家用、洋用,全都不在话下,但是,看了这么多,感觉还是有点怪……不信,你看。
外销的。
「认得出这是德国还是俄国的双头鹰吗?」
「一个把中式亭台阁楼、客厅摆设、大梁木刻摆上身的珐琅花篮座钟。这座钟的看点是其侧面透明珐琅下的图案,可惜渣渣手机啥都拍出不来。」
「画珐琅花卉须盘以及水浇。洛可可风格的螺壳、贝壳造型与乾隆乡村风的公鸡与花卉,这是西方人可以炫耀的奢侈品。」
「上下缺口据说是为了方便搁放下巴好剃须,设想一下,一个西方贵族的脑袋出现在盆子之上。」
「中西合璧,这是西方才子佳人的版本,中国的草木田园情调配西洋人物与建筑。」
「扇子铺里的彩绘绢本故事图样折扇样本,象牙、玳瑁、檀木、珐琅等材质扇骨,任君选择。」
还有民间货。
「很佩服省博公号的文案,将这一铜胎珐琅把镜的配色称为疯狂的试色实验。」
还有民间货。
「铜胎画珐琅开光百官祝寿和外使拜见图螭耳瓶,郭子仪:“请放过我......"」
「翠花,上菜!」
「铜胎画珐琅花卉吉祥如意纹帽架,通体蓝色釉底、上中下红色釉书(双喜、寿字、吉祥如意一应俱全),满满的缠枝花纹 ,对了,还是乾隆时代出品。」
对对对,大家都说得对,怎么都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样子。
也许,这就是广东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大而化之、兼容并蓄、毫无顾忌的世俗生活态度。
况且,广珐琅的品味也不是广州匠人们说了算的,要怪,只能怪乾隆,怪欧洲的富商贵族......
所谓大道至简,咱们老广是大俗至雅。下面就是代表。
点击
链接直达省博3D文物网页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福寿八宝双层盒,五蝙捧寿、缠枝西番莲间的佛八宝以及折枝花纹层层叠叠,流畅有序,做工精致,经得起细看。图片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点击
链接直达省博3D文物网页
「清三足珐琅铜鼎,这是清代的跨界创新,兽面、夔龙纹、缠枝花卉还有蕉叶纹饰,复古的造型配上鲜艳的珐琅图案,竟然毫不违和。图片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也可能正是世俗化、普及化,广珐琅失去了其稀有、名贵的特质,渐渐在清宫失宠,伴随着工业化、低成本的搪瓷产品涌现,广珐琅逐渐边缘化,最后作为广东省级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成为我们今天在博物馆展览柜里看到的陈列品。
最后,既然广珐琅本是舶来品,那么珐琅在国外的现状又是怎样呢?
以钟表为例,这些年,品牌不出个珐琅盘面似乎都不好意思。那我们欣赏一下为鼠年主题的珐琅腕表:
「Blancpain瓷胎画珐琅表盘腕表」
「PIAGET掐丝珐琅表盘腕表」
「Breguet錾刻珐琅表盘腕表」
所以,是不是觉得广珐琅还是很有潜力呢?
鼓励作者,请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