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金融:新“卖炭翁”

日期:20221121

发布者:白海豚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明确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际在线)。从此,“双碳”成为了流行语热词。敏感的金融资本的开始介入,也将会推动更多的“点碳成金”、碳里“掘”金案例的涌现。碳交易的活跃,也将涌现更多的新“卖炭翁”和“卖炭人”。无论是“飘”在空中的碳,还是“埋”在土里的碳,亦或“融”入水中的碳,都是那么的虚无缥缈。居然也能卖钱?!其实也不用深究买卖的究竟是什么,他们买卖的或者只是一种理念或概念,一个愿买,一个愿卖......


“首次”已来

想必大家对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很熟悉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伐木后烧炭,手指全黑,是旧时卖炭翁的形象。碳,作为一种固体燃料,成为商品买卖很好理解。但是,要将存在于空气、土壤、海洋里面的“碳”,甚至存在与人们生活、工作活动中的“碳”(排放),作为 一种商品来买卖,似乎需要更大的想象空间,或者更高的认知能力

2021年7月7日,国新办就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发布会上透露,我国“推进实现首例蓝碳碳汇交易”。这个首例蓝碳碳汇交易是指: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2021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该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在青岛签署,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而这个新“卖炭翁”就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买碳人”是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签约环节是自然资源部2021年海洋日主场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源

通过人工造林、生态修复等工程,湛江红树林面积由1985年的7186.3公顷恢复至目前的9960公顷。而本次交易的项目是将2015年至2020年期间,保护区管理局依托麻章岭头岛退塘造林、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至2055年间可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年均减碳4000吨南方日报。而这个项目里面的“碳”,就这样卖出去了。

红树林的“碳”只是其中的一种来源。还是在那个宣告“首例蓝碳碳汇交易”的发布会上,王宏副部长说:“目前,蓝碳交易主要还是集中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承认的三种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当然现在探讨的还很多,比如渔业碳汇的问题,一直在探讨。我们国家是渔业养殖的大户,世界第一,这个过程中,对固碳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部长话音落下大概半年时间,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就发布了:2022年1月11日,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发布会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举行。连江县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完成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交易额12万元。该项目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具了核查报告,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发布会( 福州市连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1 年7 月,福建厦门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并完成首笔碳汇交易,交易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达2000 吨。

2022 年 7 月海南省注册成立了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碳市场和国内外碳市场的交汇连接点。

这些“首例”、“首宗”、“首个”的陆续到来,也说明蓝碳不会落后现在已经跑在前面的绿碳太远了。


买碳人:买了这些“碳”有什么用呢?

买家“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注册名),成立于2008年,由阿拉善SEE(Society of Entrepreneurs & Ecology)生态协会发起成立,并于2014年底升级为公募基金会。历任理事长包括:吴敬琏,许小年(现任)。历任理事长包括:首创刘晓光(2017年去世)、万科王石(第一届理事会第一副理事长)、大成韩家寰、万通冯仑(第二届执行理事长)、华远任志强、融创钱晓华、当代艾路明(第五届执行理事长)、中汇影视孙莉莉(现任)。泰康陈东升、探路者王静等都曾担任成员或相关职位,可谓企业界众星云集。


历任会长从左到右:任志强、冯仑、韩家寰、王石、刘晓光、钱晓华(2016年 来源

根据报道介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湛江红树林项目自2015—2020年间产生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日常工作、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这个“抵消”或“消费”似乎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可以看基金会是如何“碳消费”的:

2022年10月27日,主题为“创新价值·绿色繁荣”的2022首届SEE基金会公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办单位正是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据基金会报道:SEE基金会作为环保公益组织,本次主办的论坛经核证共排放温室气体13吨二氧化碳当量,已通过自己持有的“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VCS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中和(见下图红框部分)。也就是说,本次活动产生了13吨当量的排放将从之前红树林项目购买的5880吨碳排放量里面扣除,以体现SEE基金会“秉承绿色办会,提倡减碳减排”的理念。


碳中和证书(来源

似乎与以往直接公益捐款、拨款不同,“买碳人”同样给钱支持红树林保护和种植,但是走了另外一种方式。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愿景介绍看,基金会要做“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强有力推动者和最佳运营者”。依靠强大的“愿景”和实力,他们可能是要去推动一种新的理念、运营一种新的模式。虽然不清楚本次的全国“首次”的具体交易金额,但是无论多少,他们愿意为此而买单。

是的,开一次研讨会,还要开多一张“13吨碳排放”的“发票”!可能,很快成为潮流。


卖炭人:管理着全国三分之一的红树林

“首例蓝碳碳汇交易”的卖方,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该管理局是由广东省林业厅直属的正处级单位,配备局长一名,副局长二名。内设办公室、科研宣教科、资源管护科、可持续利用科四个职能科室,下辖徐闻、雷州、遂溪、廉江、直属5个管理站。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源

在广东省林业厅官网上,可以查阅到该管理局的职能介绍(见下图)。


管理局职能(来源

管理局管理的“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的湛江市,沿雷州半岛1556公里海岸线分布,建于1990年1月,当时保护范围仅限廉江高桥1133公顷红树林湿地,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级后保护区范围扩展到整个雷州半岛海岸的红树林湿地,跨徐闻、雷州、遂溪、廉江四县(市)及麻章、坡头、开发区、霞山四区的39乡镇,涉及147个村委会,周边区人囗244.28万人,是我国保护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湛江红树林有15科25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湛江红树林区系与亚洲东南部其它地区类似,同属于东方类群。湛江红树林群落的外貌简单,为灌木林或小乔木林,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林木平均高度为1—2m,少数为5—6m。湛江红树林分布不连续,通常位于海湾及河流出海处,以片段出现。连续16年的亚洲水鸟同步调查显示,湛江红树林水鸟种类305种,其种群和数量都呈增长趋势,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监测到43只勺嘴鹬,系我国最大的一笔越冬记录。同时记录到东方白鹳、中华风头燕鸥、遗鸥、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全球珍稀水禽。贝类有3纲41科76属130种,鱼类有15目60科100属139种(来源)。



白骨壤红树林(来源


互米花草(来源

采访中,管理局副局长张苇表示,管理局不仅利用社会资金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为蓝碳项目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还将用于周边村庄修建道路、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生活生产条件。

广东现有红树林15.96万亩,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来源),而国内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城市就是湛江市。当前湛江市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33%、广东省的79%。2021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已正式通过评审,成为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签约成交是6月)。湛江还正式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先后成立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

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从2018年开始建设,总投资1.1009亿元,现已完成红树林营造247.4公顷、红树林封育管理960公顷。2022年,已下达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湿地保护修复补助800万元,用于实施湛江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2022年雷州市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计划营造红树林230亩,还将下达中央湿地保护修复补助560万元用于湛江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来源)。湛江已成为广东省推进红树林营造恢复工作的主战场:根据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湛江到2025年要营造红树林2813公项、占全国总任务的31.1%,修复现有红树林1370公顷、占全国总任务的14%

可见,作为主要蓝碳生态系统的湛江红树林可挖掘的“蓝碳”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蓝碳:究竟是什么?

一般认为,“蓝碳”的概念最早来源自2009年联合国相关组织(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粮农组织FAO、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CSIC)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Blue Carbon: The Role of Healthy Oceans in Binding Carbon - a Rapid Response Assessment》)报告(封面见下图)。


蓝碳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来源

该评估报告里面的概念、数字至今仍为不少文献、资料引用。例如,对蓝碳的定义:“Blue carbon is the carbon captured by the world’s oceans and represents more than 55% of the green carbon”,即“蓝碳指的就是海洋生物捕获的碳”。此后,蓝碳的定义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广义上,蓝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报告还指出了蓝碳主要由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三大生态系统固化,并且相对于只能封存数十百年的热带雨林,海洋可以固碳千年:“The carbon captured by living organisms in oceans is stored in the form of sediments from mangroves, salt marshes and seagrasses. It does not remain stored for decades or centuries (like for example rainforests), but rather for millennia”。

另外,报告也提出了各种颜色的碳:褐碳黑炭蓝碳绿碳(见下图)。


蓝碳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对各色碳的说明

报告还阐释了海洋生物碳汇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总之,该报告俨然已经成为蓝碳的纲领性文件。此后,蓝碳逐渐得到了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后续我们将出专题介绍该报告)。

蓝碳也引申不少研究问题:海洋碳汇制度建设、碳汇基础理论研究、海洋增汇技术研发、碳汇监测调查评估、碳汇标准体系建设、海洋碳汇交易核算等等。这里面有理论、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

2022年7月,浙江大学西湖学术论坛就以“蓝碳科学与技术发展”为主题召开研讨会,聚焦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探讨蓝碳增汇的现状和发展。院士专家各抒己见,介绍各自成果。其中,

骆永明研究员——“中国海岸带蓝碳生境土壤碳库格局与增汇潜力”,介绍研究人员于2017年开展了从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全国尺度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系统调查,创建了目前我国“海岸带蓝碳最系统、最全面的土壤样品库”;

吴嘉平教授——“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时空动态与分布格局”,介绍开展滨海生态系统碳汇遥感研究成果;

唐启升院士——“碳汇渔业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指出渔业碳汇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繁殖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吸收水中CO2等碳元素完成的,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形成机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贝类养殖是碳源还是碳汇的问题,唐院士分析我国贝类养殖的特点,指出贝类养殖碳汇性质是必然的,并发现贝类养殖虽然释放了1份CO2,但是却吸收使用了近3份的CO2。这些研究成果也将成为碳汇渔业碳交易的理论基础依据;

浙江大学肖溪教授——“大型海藻养殖的气候变化缓解及综合环境效益”,阐释了新兴蓝碳资源——大型海藻在气候变化缓解、减污降碳增汇方面的综合环境效益;

厦门大学李姜辉教授——“中国离岸封存现状、挑战与展望”,介绍在离岸 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方面的研究、试验进展;

浙江大学樊炜教授——“人工上升流增汇技术”。 人工上升流增汇技术,是指通过在海洋中放置上升流装备系统,人为产生自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流动,以实现增殖渔业资源、增加海洋固碳、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目标;

学界对蓝碳的研究也非常热门:中国盐沼湿地蓝碳碳汇研究及进展(周金戈等,2022),基于 InVEST模型研究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多年蓝碳分析及情景预测(王珊珊等,2022),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韩广轩等,2022)......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韩广轩等,2022)


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增汇理念和技术体系(韩广轩等,2022)

交易,是需要量化的。“虚无”的碳如何包装成可以量化交易的商品,需要理论、技术、标准,需要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前面提到的“首例”、“首宗”我们都可以看到交易背后的“推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方法》等标准规范也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编制;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编制发布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技术规程》,是目前开展红树林固碳储碳监测评估的技术依据之一。

碳交易在国际上也已经形成很多组织、标准。国内的蓝碳交易也需要与国际标准对接:上文一直提到的“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的评审,成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limate, Community & Biodiversity Standards, 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国际组织 BCI(Blue Carbon Initiative)详细编制了关于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碳储量和排放因子的评估方法,除此以外,世界林业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CIFOR)出版了《红树林结构、生物量和碳储量调查、检测和报告的技术规程》,详细介绍了有关红树林碳储量的分析和测算方法。

蓝碳也引起互联网、信息行业的高度关注:2022年 3 月,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就结合中国“双碳”目标和大湾区区域优势,提出了《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蓝碳发展的建议》。马化腾认为,开展大湾区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与检测(监测?),制定战略规划建立数据网络系统;加强海洋协同保护管理,开展固碳增汇技术研发,重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水生生物群落,完善海洋碳循环和储碳机制;加大对蓝碳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探索蓝碳定价机制,支持海洋碳汇交易等。

业界公司也应用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实时人工智能视频识别和遥感影像识别等方式开展对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的监测管理:


海启星红树林生态监测管理系统架构


海启星红树林生态监测管理系统-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红树林


海启星红树林生态监测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算法识别红树林、栖息鸟类、人类活动

蓝碳:各地、各行业的布局

其实碳交易不是新鲜事了。我国碳市场从试点起步,已经探索超过10年了: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湖北、深圳等7省市就已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十年后的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中心位于上海(全国碳市场每日成交数据),而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而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基本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各地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做法、产品更是层出不穷:碳账户、绿色贷款、全国首单“CCER碳资产收益权”绿色信托、气候投融资......

海洋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维持全球碳收支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因此,蓝碳绝不会缺席。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见下图)。


部分中国蓝碳相关政策文件(杨越等,2021)

也有专家提出了蓝碳市场建设总体框架、交易机制(见下图)。


基于生态资源资本化的蓝碳市场建设总体框架(杨越等,2021)


蓝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可选择的交易机制(杨越等,2021)

国际社会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拨付和支持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作用十分有限,如何结合“蓝碳”项目特点,通过融资模式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蓝色自然资本(Blue Natural Capital, BNC)的概念日益受到全球投资者关注,这种资本在全球许多地方被严重低估。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牵头,在卢森堡大公国政府的资金支持下,2018 年 7月,蓝色自然资本融资机制(Blue Natural Capital Financing Facility,BNCFF)成立,专门用于开发有投资潜力的BNC项目。BNCFF 持续 2021 年 8 月,累计募集超过 233 万瑞士法郎用于支持各地的 BCN 项目,成为国际上较早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蓝色项目开发的金融实践。

2022年7月,结合BCNFF的设立经 验,IUCN 联合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全球首个“蓝碳 ” 促进基金(Blue Carbon Accelerator Fund, BCAF),主要用于帮助具备一定基础或潜力的“蓝碳”项目完成初期开发,并做好后期通过市场融资的准备,集中服务于发展中国家。

2011 年,日本横滨推出横滨“蓝碳”项目(Yokohama Blue Carbon Project),成为全球首个经认证的“蓝碳”补偿机制。为开发“蓝碳”项目,横滨市对当地沿海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估。该项目由产生碳排放的企业、机构或活动购买碳汇,横滨市政府将碳汇所得收入用于沿海植被的恢复等有利于“蓝碳”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项目,同时增加了当地就业人口。自 2014 年起,横滨市政府每年发布“蓝碳”项目收支情况及产生的环境效益。据统计,2014 年—2019 年间累计产生的碳汇为 398.6 吨二氧化碳当量,平均每年固碳60余吨;2020 年全年产生的碳汇达 260.1 吨,2021 年为 255.3 吨,滨海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良好。2021年当年抵消的碳汇为 166.9 吨,主要由企业购买,而其中 34 吨由在横滨举办的铁人三项国际赛事组委会购买,在比赛中应用“蓝碳”抵消排放,对提升公众意识具有良好效果。


横滨蓝碳计划宣传海报(来源

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布局新思路:发展“蓝碳”金融,服务“碳中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起步较快,其他各商业银行迅速跟进的局面,相关的产品主要包括“蓝碳”债券、“蓝碳”基金和海洋碳汇贷等。

兴业银行的做法包括:一是发行美元蓝债。2020年 10 月,兴业银行在香港地区发了三年期美元债券,这是中资股份制银行的首单境外债券。二是发行非金融企业蓝债。2020 年 11 月,兴业银行独立承销发行了青岛水务集团蓝色中期票据。三是发放海洋碳汇质押贷款,即海洋碳汇贷。2021 年8 月,兴业银行青岛分行以胶州湾湿地碳汇为质押发放了海洋碳汇质押贷款。四是参与海洋碳汇交易。2021 年 9 月,红树林碳汇项目由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参与并顺利成交。2022 年 1 月,在福建连江海洋渔业养殖的碳汇项目成交,这是全国首宗海水养殖渔业碳汇交易项目。

深圳市2022年11约赴香港发行了50 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据了解,这是深圳市自 2021 年在全国率先成功发行离岸地方债后,再次启动境外发债工作。本次发行的债券中包含了深圳首次推出的蓝色债券品种,用于水污染治理项目,通过减少入海河流中的污水量和污染物,提升近海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环境,并有助于完善大湾区蓝碳经济发展生态。

未来,各种蓝碳金融个例应该会越来越多......

虽然,西方国家开始集体放弃碳中和目标,但是我国应该会依然保持定力。蓝碳的光泽也将越来越亮,成色也将越来越足!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和学习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在公众号留言,确认后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