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包”袭港!?—追台风(三)

日期:20221201

发布者:白海豚

是的,“菠萝包”还真的差一点成了台风的名字!上两期,我们认识了两位有名的台风:最“顽皮”的“韦恩”(Wayne)最“长寿”的“丽塔”(Rita)。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又是谁给他们命名的呢?

本期我们聊一下台风名字的那些事:台风地盘同名同姓曾用名如何取名、...... 哦,对了,还有,你吃过“贝碧嘉”吗(见文末)?

1、台风的“地盘”

我们先来看一张1851年-2010年期间所有台风的路径图:


1851年-2010年期间所有台风的路径图
来源:Climate.gov

从上图可见,台风活动的地盘几乎遍布全球海域(除了南北两极、赤道南北纬5度之间、南大西洋、东南太平洋等海域外)。

为了更好地跟踪和预报台风,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台风活动范围的特点,将全球海域划分为5个大区。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区划图基础上,将5个大区,又标识了1-13个小区(为了方便说明,我们采用该图),(见下图,参考附属资料:热带气旋计划)。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划分图标识 来源:NHC NOAA
点击上图放大

对应每个小区,都有对应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或台风预警中心(TCWC)负责该区域的台风预警协调工作。例如,第I、II区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负责;第III区由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隶属军方)负责;第Ⅳ区,由日本气象厅(JMA)负责;第V区,由印度气象局(IMD)负责;第Ⅵ区,由法国海外省留尼汪预报中心负责;其余由澳大利亚气象局(BoM)。

负责西北太平洋(上图标识为第四IV区)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就设在日本(气象厅),所以在该区域出现的台风,是由日本气象厅决定是否赋予命名的。

值得注意的是,南美洲、非洲西部附近海域是极少台风出现的,因此没有划分预警范围和预警中心。

而对应每个大区,都会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协调区内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例如,西北太平洋(上图Ⅳ区)的台风命名工作就由该地区的台风委员会(Typhoon Committee)组织。该委员会,由西北太平洋地区14个国家地区成员组成。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均为该委员会成员。I、Ⅱ区的名字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管理......每个区域都会定期开会,确定该地区的台风名单。(参考附属资料:台风名单

总之,谁的地盘谁做主,由各区域组织自行完成台风名字的更新、命名,并上报世界气象组织。

2、同名同姓

全球每年会出现80个左右的台风,长期以往累计数量不少。因此,目前各区域的“台风名单”是循环利用的。


东北太平洋区域的台风名单 来源:美国国家飓风中心

例如上图,是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提出的东北太平洋区域(Ⅱ区,全球台风第二活跃的地区)的台风名单。该名单是每6年循环一次使用。例如,2022年的名字,到2028年接着用(除了被除名的台风名字)。这个名单,一年列了24个名字,是比年平均出现的台风数量要多。该地区年平均台风15-16个(1971-2005年),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名字不够用的情况。不过,“天意难测”,难说哪一年台风异常活跃呢?!

其实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名单的运作似乎更加“科学”。下图是2022年1月1日起生效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名字名单。该台风名单,由西太台风委员会14个成员国各提出10个名字,例如,表中蓝色底纹的就是中国最新提出的10个名字:海葵、银杏、风神、杜鹃、木兰、悟空、白鹿、海神、电母、海棠每5个为一行,分开2组来穿插:


2022年1月1日起生效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名字
来源:香港天文台

台风名单的使用方法:台风名单更新出来之后,按照“”顺序使用。例如,第1列第1行的“达维”之后,使用下一个名字(第1列第2行)“海葵”,如此类推。直到用到最后一个名字“苏拉”,再回到“达维”。2022年最后一个台风是第24号台风“山猫”(上图第5列第19行),那么,2023年第一个命名台风将是“帕卡”(上图第5列第20行)

这个使用方法就比较灵活,不用担心每年台风数量的多少。如果台风多,表的名字“循环”就快一些。

但是这个“循环”,就会让台风名字出现了“同名同姓”的现象!

在上面的台风名单的第一个名字“达维”,是柬埔寨提供的10个名字之一,意义为大象。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正式起名是从2000年开始的。所以第一个使用的名字就是“达维”。在这二十多年期间,“达维”已经被用过了4次2000年2005年2012年2017年

同名同姓”这么办呢?其实每个台风除了名字,还有一个“身份证号码”——台风编号。按照当年台风出现(编号)的顺序,区域专责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都会给与每个台风一个国际编号(国际身份证号码)。中国气象局也会根据专业需要提供国内编号(国内身份证号码,国际和国内号码略有不同)。

所以,台风“达维”对应着不同的身份证号码,身份就很明确了:2000年第1号(200001)、2005年第18号(200518)、2012年第10号(201210)、2017年第23号(201723)!

3、曾用名

从上面的最新台风名单表中可见,中国提出的十个名字:海葵、银杏、风神、杜鹃、木兰、悟空、白鹿、海神、电母、海棠。其实之前,中国还提名过:龙王、玉兔、海燕、风神、杜鹃、海马......

根据惯例,如果一个台风破坏影响太大,那么该台风的名字是会被“除名”的!除名之后的空缺,由名字原提名成员再次提出新的名字替代。而原来的旧名字,就要“退休”,成为了“曾用名”了。

上文提到2022年最后一个编号台风“山猫”。“山猫”一名由日本提供,由台风“天鸽”更替而来,意为山野猫科动物猞猁或北天星座天猫座。

而其实“天鸽”的“曾用名”是2011年退役的“天鹰”。只不过,由于“天鸽”对中国珠海影响太大了,仅在2017年使用一次即被替代。

4、“菠萝包”能做台风的名字吗?

为了引起公众对台风防御的关注,台风的取名也会邀请公众提名、投票参与。其实除了香港的“菠萝包”、澳门的“葡挞”,据说广式点心的“四大天王”(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也要排队进场“竞争”,以取得一席之地。

2005年,香港天文台曾经举办台风命名比赛,收到了超过2万个“名字”提名,包括了,“菠萝包”、“人力车”、“包山”...... 所以,原香港天文台台长在一期《气象冷知识》中提到:菠萝包原本真的有机会成为台风名字(见下视频截图):


原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菠萝包原本真的有机会成为台风名字
来源:香港天文台《气象冷知识》

不过,那次评选最后是“太极”、“木棉”,打败了原来人气很旺的“菠萝包”而入选当年的香港天文台的提名。但是,台风委员会居然将这两个提名全部否决!

台风的名字,还真不能随便取,正如给人起名字一样,需要认真考量。一般有一下几个原则:

(1)每个英文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
(2)在各成员国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
(3)不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任何困难;
(4)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国的认可;
另外,中文译名由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协商统一确定。

原来,问题出在这两个名字的英文名字:

太极,英文是TAICHI。在日语中的发音罗马字是: ta i chi (假名为:たいち),即日本人名“太一”。日本担心使用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做台风名字,会引起某些国家对日本侵占历史的不好回忆。因此,反对!也是,如果来势汹汹的台风“ta i chi”,在西北太平洋去哪登陆都会引起强烈反感。

这里也顺便提一下,日本提的名字,很简单,也没什么内涵,都是天上星座的名字(见上表)。

木棉,英文是KAPOK,在某些国家的语言中解释为性器官。因此也被否决。

那次评选,香港的2个主要提名都被否决,只能用上后备的“白海豚”和“狮子山”。

民以食为天”,大湾区区民似乎更甚。澳门作为台风委员会成员,有一次的提名居然就是他们家的美食特产—“葡挞”!不过这次,就连它的邻居香港都“看不过去”了,提名直接被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果断”否决!


原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葡挞”袭港,太搞笑了! 来源

虽然“葡挞”失败了,不过,澳门人早就把“贝碧嘉”送进了台风名单(见上面的台风名单)。


贝碧嘉伴雪糕
贝碧嘉(葡萄牙语:Bebinca)是澳门当地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牛奶布丁,也是印度果阿邦的传统甜品。
制作材料包括面粉、糖、酥油、蛋黄和椰奶,烘烤成多层。
来源:维基

是的,“贝碧嘉”已经出现过四次,领了4个身份证号码:2000年第21号、2006年第16号、2013年第5号、2018年第16号。“贝碧嘉”似乎特别“恋家”,2000年第一次登台,就直蹦澳门家门口,不过没登陆就在海上消散了(见下图)!


“贝碧嘉”台风轨迹图
来源:追台风 小程序

随后几次的登台亮相,它都一个劲往家里靠,几次都登陆华南。我们使用追台风小程序,可以找到这四次台风的路径图(见下图):


多个“贝碧嘉”台风轨迹图
来源:追台风 小程序

贝碧嘉”,“人”如其名,如此“甜美”,四次出现强度都不大,也没带来什么破坏,带来一些雨水而已,可以说是一个甜美的“好台风”

疫情过去,找机会,去趟澳门,试一下这款“贝碧嘉”牛奶果冻!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和学习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在公众号留言,确认后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