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省的广东答卷

日期:20220901

发布者:小海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2年08月25日 第1118期

特约记者 冯建奎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滩涂广布,港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海域面积42万平方千米,是陆地国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4114千米,居全国首位。拥有海岛1963个,岛岸线长2378千米。近年来,海洋强省广东交出了一份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答卷。

海洋经济规模第一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平台约150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以及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等一批海洋领域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海洋领域专利授权超1700项,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按照国家部署,“十三五”时期,广东持续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基本建成“四区一地”,即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和南海资源保护开发重要基地,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港口方面,广东坐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湛江等5个亿吨大港。“十三五”时期,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5094万标准箱增长到6044万标准箱,深圳港、广州港分列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第四、五名。

今年6月8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经初步核算,2021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9941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

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广东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27.5∶70.0,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涉海制造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5723亿元,同比增长13.3%,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8922亿元,同比增长10.2%,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5296亿元,同比增长16.1%。

“十三五”期间,广东重点支持的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新兴和前沿产业得到加速发展,年均增速高于全省海洋经济增速5个百分点。

在广东的海洋新兴产业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风电产业。海上风电是能源转型的主力军,是广东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广东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项目装机约651万千瓦,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75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30万吨。

生态修复硕果累累

在东莞,周末的滨海湾新区青创广场、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总是人头攒动,美丽的海湾成为网红打卡点。在汕头,东海岸新城海岸带综合示范区新增的海堤防护绿地,为周边居民提供大面积的公共生活和休闲游憩公园。在茂名,水东湾新城通过开展虾塘退养、沙滩整治等措施,为水东湾区域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近年来,广东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着绿色、低碳等新要求。为此,广东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良好成效。

广东具有红树林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红树林分布广泛,沿海共有13个地级市38个县(区)发现有红树林分布。红树林种类众多,现有红树林26种,占全国红树林种类38种的68.4%。

据统计,广东全省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有10个。其中,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目前,广东红树林保护地体系初步成型,红树林得到不断保护和恢复,“十三五”时期新修复近3000公顷。投资1.1亿元实施了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进一步增加。汕头韩江口、惠州大亚湾、阳江海陵岛、茂名水东港等地红树林面积也明显增长。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揭阳、阳江和珠海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广东省财政也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2019年起专门设立了海岸带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共投入13.5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45个,开展岸线修复71公里、打造魅力海滩81公顷、海堤生态化建设7公里、湿地保护1089公顷,并建设了11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和10个蓝色海湾。

广东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一系列努力有了回报。汕头市南澳县“生态立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获评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汕头南澳、中山翠亨和神湾等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积极推进。深圳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项目签约。

高效利用海洋资源

今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意见》印发,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争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示范省”,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该意见明确,广东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建设生态海岸带,推行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加强海域精细化管理,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推动养殖用海、构筑物用海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并严格保护海底管廊,完善海上风电用海政策。强化海岛生态保护,严格控制无居民海岛新增开发利用。

另外,将加大海岸线整治修复力度,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探索建立海洋资源低效利用退出机制和海岸线占补制度。建设海洋综合试验场和海洋大数据平台。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建立流域﹢沿海﹢海域协同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到2025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海洋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同时还将建成10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5个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2021年12月出台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锚定了海洋强省建设的具体目标。

《规划》还提出,要构筑陆海一体的“一核、两极、三带、四区”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其中,“一核”指着力提升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两极”即以汕头、湛江为极点加快发展东西两翼海洋经济;“三带”指统筹开发海岸带、近海海域和深远海海域三条海洋保护开发带;“四区”是指聚力建设海洋高端产业集聚、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四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同时,“十四五”期间,广东将以打造海洋产业集群为抓手,重点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七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油气化工、海洋船舶、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四大传统优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重点培育一批海洋领军企业,打造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化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5个千亿级以上海洋产业集群。

“广东将继续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推进海洋系统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将加快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加快推动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系统重大修复工程,确保到2025年底完成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和修复2500公顷的目标任务;加快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



广东阳江海上风电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Last update: 20220901|Pageview:444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在公众号留言,确认后立即删除内容。



Byp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