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考船
海洋科考船
海洋调查船的发展进程见证着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度广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调查船的尺寸吨位从小到大,调查能力从中国沿岸浅海延伸到深海大洋、南北两极,调查作业也从单一学科调查扩展为多学科多技术多维度综合性科学考察。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1 世纪 20 年代,中国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实验”“探索”“海洋”系列、国家海洋局系统“向阳红”“大洋”“雪龙”系列、教育部高校“东方红”系列、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系列和卫星测控中心的“远望”系列为主要代表的海洋综合、专业和特种3大类的中国海洋科考船发展谱系 (下图,点击放大)。
其中,专业科考船有:地球物理调查船、水声调查船、渔业科考船、地质调查船、气象观测船、海洋考古船、航道测量船、环境监测船、浮标工作船等;特种科考船有:大洋钻探科考船、极地科考破冰船、航天测量船、装备试验船、物探调查船等。
中国海洋科考船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
第1段发展期是20世纪60—80年代
科考船不再经由旧船改造,开始出现专门设计建造的科考船。这个时期中国建造了第 1 艘 2500 t 级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3000 t级综合调查船“实践”号以及分散到各海洋调查研究机构的首艘“向阳红”“远望”“实验”“科学”“探索”“曙光”“奋斗” “中国海监”系列的科考船。这些科考船开始使用先进的海洋调查设备,在性能、布置以及实验室与专用设备的匹配等方面,与旧船改装的调查船相比有“质”的提高,可以称之为“第一代海洋调查船”。这一代科考船承担了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近海海洋调查与专项研究,奠定了中国海洋科学技术事业的基础,其典型代表是198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调查船。
第2段发展期是20世 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
这个时期国内科考船发展相对迟缓,除自主研制的“东方红2”号、“远 望3”号和“远望4”号外,仅有从国外购买并改装的“大洋一号”和“雪龙”号。由于这个时期的新船数量有限,远未满足中国海洋科学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成为 21 世纪后中国第 1 代科考船船龄超长和性能欠缺后需求井喷的原因之一,但无论怎样,这个时期的科考船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奠定了装备基础,成为第2代主力科考船。
第3段发展期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也是中国科考船“质”和“量”的高速发展期。
这时期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号成功研制为第3代科考船的里程碑,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被逐步推广。科考作业和实验室采用模块化设计、水下辐射噪声和舱室环境控制受到进一步重视,各种专业科考设备如温盐深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Depth, CTD) 探测系统、全海深多波束探测系统、气象雷达等与船舶平台形成一体化设计等。
据统计,2010—2021 年中国新建海洋科考船的数量达到 32 艘,涌现出一大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考船:
■ 25000 t 级的“远望 7”号圆满完成“天宫二号” “嫦娥四号”、北斗卫星等21次海上测控任务;
■ 国内首艘、世界第 4 艘获得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SILENT-R 证书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东方红 3”号挺进国际主流科考船行列;
■ 全世界第1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使中国站上国际海洋物探领域船型技术的制高点;
■ 全球首艘具备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成功首航南北两极,填补了中国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 国内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实现了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轮缘永磁侧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多项新技术的集成创新。
70多年来,中国海洋科考船从上百吨拓展到数千吨、几万吨,调查能力从中国沿岸浅海延伸到深海大洋、南北两极,调查内容也从单一学科调查转化为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的综合科学考察。海洋科考船作为最主要的海洋科考装备在支撑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专题内容】
■ 《中国海洋科考装备的现状分析与建设展望》